在中国历史上,包拯是以清正廉洁著称的官员,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时光荏苒,千年过去了,那么包拯的后人如今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据说,包拯的后代已传到第35代,而这一代的后人却并未走出远方,他们的生活与祖先的廉洁精神紧密相连,只做了一件事。
那么,这件事到底是什么呢?
当夜幕低垂,皎洁的月光洒在包拯的祠堂上,整个祠堂显得安静且神圣,仿佛在述说着千年未曾改变的家国情怀。推开那扇布满岁月痕迹的木门,你可以看到包家代代相传的家训铭刻其中:
“后世官员,有罪有弊,不得归家;他死后,绝不能安葬在大坟里。”
这短短几句话,像千斤重石一样,沉甸甸地压在包家后人心头,让他们从未敢放松警惕。千年来,包家的子孙虽然四散各地,但无论身处何方,他们始终坚守祖训,保持清廉,守正不阿。
这不仅仅是一个流传下来的家规,更是一种精神信仰,一条无法逾越的红线。尽管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后代不得不外出谋生,但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们从未借祖先的名声谋取个人利益。他们宁愿放弃通过捷径获得官职和财富,也不愿玷污包家清白的名声。
在这些后代中,有一位特别的守护者——包先良。他不仅忠实传承祖训,更将其视为一生的信仰。从未外出工作过,即便生活十分困苦,他也从未动摇过。包先良认为,祖先的精神远比金钱更为宝贵,守住这份精神,才是他作为包家后人的责任。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包先良便穿上那件早已洗得发白的长衫,提起那把老旧的扫帚,开始一天的打扫工作。他会一遍遍擦拭木质长凳,轻轻扫去供桌上的尘土,甚至仔细整理墙上悬挂的对联。每一寸地方,每一块砖石,都被他打扫得干干净净。他的动作熟练且庄重,仿佛是在举行一场神圣的仪式。他这种坚守,深深打动了许多乡亲。
包先良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为游客讲述包公的故事。每当天光渐亮,祠堂外的小巷便开始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游客来到这里,有的是特意来拜访包拯故居的,也有的是路过这里,受到古老建筑吸引的。每当有人推开门,包先良都会热情迎接。他的讲解语调低沉而坚定,虽然声音略显苍老,但充满了感染力。
他不像其他导游那样依赖固定的讲解词和华丽的辞藻,而是凭着浓厚的乡音,慢慢讲述包拯的故事。他会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谈到包拯如何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如何铲除贪官污吏。他会带游客走到供桌前,讲解包拯家训如何影响了包家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站在院子里,他会抬头看着高悬的“包公”匾额,谈到百姓如何敬仰包拯,将他塑造成“黑脸青天”的形象。
游客们常常听得入神,会忍不住问:“老人家,您这样每天讲解,不觉得累吗?”包先良总是微笑着摇头:“不累,怎么会累呢?有人愿意听包公的故事,我心里高兴。”
在与游客接触的过程中,包先良从不主动要求任何费用,也不会推销任何东西。尽管如此,很多游客都被他的坚持所打动,主动提出捐款,希望能帮助他改善生活,甚至修缮祠堂。然而包先良总是坚定地拒绝:“包拯是清官,我们后人不能凭借他的名声赚钱。”
这一番话令游客肃然起敬,也让他们更加尊重包拯的家风。
夜幕降临,游客渐渐离去,祠堂再次恢复了宁静。包先良站在门口,看着天边最后一抹夕阳,期待着明天又会有新的游客来访。
村里的人不太理解他的做法,常常劝他说:“你看看邻村的人,靠着祖上的名气建起了旅游区,赚得盆满钵满。你要是收些讲解费,日子肯定能过得好很多。”但包先良却坚定地反驳道:“包拯一生清廉,我们后人不能拿祖宗的名声去谋利。我守着这里,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记住包公的精神。”
尽管生活十分清贫,包先良从未抱怨过。他的生活十分简单,早晨是一碗粥,配着剩下的冷馒头;中午是白米饭,偶尔有些腌菜;晚上又是那一碗粥,配着咸菜。每当村里的人看不下去,送一些肉或新鲜蔬菜给他,他总是婉拒,实在推辞不了就把这些食物分给邻居家的孩子们。
有游客看到包先良的清贫生活,便提出希望给他一些生活费,或者建议他可以收取适当的讲解费用。包先良总是摇头:“包公的精神不能用来赚钱,听包公的故事就好,哪怕我讲一辈子。”
有一次,一位来自大城市的企业家深受感动,提出要资助包先良修缮祠堂,还愿意提供生活补助。然而,面对这笔诱人的资助,包先良深思熟虑后还是婉拒了:“修缮祠堂是好事,但不能以商业化的方式进行。先祖的故居不是景区,它应该保持原貌,不掺杂任何利益。”
他的一番话,让企业家久久无语,最后只能感慨道:“您是真正的清廉后人。”
尽管生活艰辛,包先良从未觉得自己不幸。相反,他觉得自己比许多人都要幸福,因为他坚守着包拯的精神,每天都能和游客分享包公的故事。对他而言,这份坚守就是最大的满足。
包先良愿意一生守护这座古老的祠堂,不为名利,只为守护那份千年传承的精神。他的行为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游客,让他们记住了清廉、正直和公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