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时期,国家的内忧外患加剧,尤其是西北边疆的不安局势。左宗棠在这种紧急时刻被任命,带领军队收复新疆。面对外敌的入侵和列强的觊觎,他曾下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杀”,这一铁血决策虽引起争议,却为新疆带来了长达三十年的稳定。
左宗棠于1812年11月10日出生在湖南湘阴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字季高,号湘上农人。父亲左观澜是一名教书先生,家境贫困,常常只能吃糠饼勉强度日。尽管生活艰难,左宗棠从小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六岁时,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儒家经典,九岁就能写出流畅的八股文,逻辑严谨。1826年,他在湘阴县考试中名列第一,第二年在长沙府考试中又名列第二,成功成为秀才。1832年,年仅20岁时,他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家族因此欣喜不已。然而,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尽管他三次参加会试,但均未能中进士,仕途一度受阻。
面对科举的失利,左宗棠开始重新审视人生。他放弃了传统的八股文,转向了更为实际的学问,深受林则徐、魏源等“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开始研究地理、兵法、农业与水利等领域,甚至亲自绘制地图,研究山川地势,开垦试验田,改进耕作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他也得到经济支持,1832年他与湘阴富商之女周诒端结婚,入赘周家,从而能够专心学术研究。
1840年代,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左宗棠迎来了自己的机会。他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担任幕僚协助防守长沙,展现了出色的军事筹划能力。随着太平天国的进一步蔓延,左宗棠为防御作出了多次贡献,屡建战功。1860年,左宗棠被任命为浙江巡抚,指挥军队与太平军作战,再次屡次获胜。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后,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致力于恢复地方秩序。
1866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陕甘总督,着手平定陕甘回乱。他实施了“先捻后回”的战略,先击败捻军,再集中力量平定西北叛乱。在此期间,他还在兰州建立了兵工厂,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做足了准备。到了1875年,面临浩罕汗国的侵略,清廷决定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负责新疆的收复。年已65岁的左宗棠带着病体,毅然出征,誓言捍卫国土,展现了非凡的决心与胆略。
除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左宗棠还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他在福州创办了船政局,建立了中国第一座近代化造船厂,还设立了求是堂艺局,培养了大量海军人才。在甘肃,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为近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身居高位,左宗棠依旧生活俭朴,《清史稿》称他“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家中以少量银两为生,常与士兵同甘共苦。
左宗棠的性格刚毅、直率,他自比诸葛亮,号称“今亮”。他严格治家,留下了163封家书,教导子孙勤俭持家,传承家风。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以其坚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品德,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列。
19世纪中期,西北地区局势动荡,浩罕汗国的阿古柏趁机入侵新疆,沙俄也趁势占领了伊犁。面对列强的侵扰,清廷一度因财政压力考虑放弃新疆,但左宗棠坚持认为,失去新疆将直接威胁京师安全。他的奏折说服了清廷,确立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战略。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指挥新疆的收复。他根据新疆的地理和军事特点,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战斗,清军逐步收复了北疆的重镇,并最终在1877年完全收复新疆全境。阿古柏在压力下自杀,清军成功解除了威胁。
战后,如何处理战俘成了一个难题。左宗棠下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杀”,这一铁血政策在军中引发了争议。但左宗棠坚持认为,这些战俘多数为外来雇佣兵,如果不彻底清除,可能会再次成为叛乱的根源。他的严酷手段虽然饱受批评,却迅速消除了潜在的叛乱威胁,为新疆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新疆收复后的30年里,左宗棠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如鼓励屯田、开设学校,推动民族融合,稳定了新疆的社会秩序,为清廷提供了宝贵的喘息之机。1881年,左宗棠的军事胜利和坚决态度为中国在外交上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成功收回伊犁地区。1884年,他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继续推动近代化建设。即便到了72岁,左宗棠依旧亲自主持福建防务,直至1885年去世。
左宗棠的遗体被送回湖南,安葬于长沙。他的家族延续着他的家风,他的爱国精神与功绩至今被人铭记。左宗棠的“不留生俘”政策虽引发争议,但他所带来的新疆长期稳定,为中国的近代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他的刚毅果断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使他成为晚清最杰出的军事领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