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建立初期,清朝已经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领土,除了东边的沿海、北边的蒙古地区以及西边的新疆,这些地方大都成为了大清的附属国。其中,北方的喀尔喀蒙古一直忠于大清,既没有反抗,也曾坚决抵抗俄罗斯帝国的侵略,并向清朝政府请求援助。而西部的准噶尔汗国,虽然也是大清的附属国,但其一直表现出极大的野心,多次在边境制造骚乱,对清朝的统治带来不少困扰。
准噶尔汗国到底做了什么,导致清朝的三代皇帝与其长期对抗,甚至最终将其彻底消灭?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背景。
准噶尔汗国最初由蒙古部族建立,位于中国西部。早在元朝时期,准噶尔的前身瓦刺部就与元朝发生了多次冲突,令元朝感到疲惫不堪。瓦刺部原本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小部落,地位较低,主要负责守卫边疆,一直受到蒙古国统治的压制。元朝灭亡后,瓦刺部逐渐崛起,特别是部落首领脱欢,他通过屠杀贵族来报复多年的压迫,最终使得瓦刺部强大起来。尽管如此,内部的动乱和元朝的打压让瓦刺部逐渐衰弱,分裂成了四个部落,史称“卫拉特四部”。
为了生存,瓦刺部的一部分人迁移到现在的西藏和青海等地,之后他们投靠了金国和清朝。长期以来,这些部落与清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每年向清朝进贡。清朝政府也不曾将其视为威胁,主要由于其地域偏远,清朝对该地区的管理较为松懈。
然而,这种平和的关系在噶尔丹的出现后发生了变化。噶尔丹是个雄心勃勃的领袖,不愿继续受到清朝的约束。他继位后,积极进行领土扩张,甚至与俄罗斯沙皇联手,企图瓜分清朝的领土,最终打破了与清朝的平静关系。噶尔丹的扩张不仅在西部产生了影响,也骚扰了同为附属国的喀尔喀蒙古。
最初,清朝政府对噶尔丹的野心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他联合沙俄入侵清朝,试图扩大自己的领土,这才引起了康熙皇帝的警觉。噶尔丹曾在1681年征服了土鲁番的察合台汗,清朝与准噶尔部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张。康熙帝立即派遣大军进行抵抗,最终在乌兰布通战役中大败噶尔丹,噶尔丹逃入西拉木伦河一带。
尽管噶尔丹遭遇重大失败,他并未放弃,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后,他再次发动进攻,康熙皇帝亲自出征,发动了三次平叛,最终噶尔丹在失去民心后,孤立无援,最终自尽。
噶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继位,准噶尔部重新壮大。然而,随着策妄阿拉布的逐渐显露野心,清朝的压力再次加大。尽管雍正皇帝上任后采取了宽松政策,希望能缓解与准噶尔部的关系,但最终这些妥协未能阻止准噶尔部的扩张。
随着准噶尔部的不断挑衅,雍正最终决定采取强硬手段,将准噶尔的叛乱平定。策妄阿拉布的儿子噶尔丹策零意识到局势不利,决定与清朝谈判,最终达成了一个暂时的和平协议。
到了乾隆时期,准噶尔部的内部又发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策零死后,准噶尔部的王位继承成了争夺的焦点。最终,准噶尔部的贵族达瓦齐在阿睦尔撒纳的支持下成功登上了汗位。阿睦尔撒纳虽然在表面上支持达瓦齐,但实际上他有自己的权力野心,试图控制整个准噶尔汗国。然而,达瓦齐察觉到了阿睦尔撒纳的图谋,便率兵与他对抗。
阿睦尔撒纳兵败后带着两万精兵投靠清朝,他向乾隆皇帝告发了达瓦齐的情况,并劝说乾隆帝出兵讨伐。乾隆帝审时度势,认为这是消除准噶尔部威胁的好机会,于是决定出兵解决这个问题。
清军攻入准噶尔后,迅速击败达瓦齐的部队。为了确保准噶尔地区的稳定,乾隆帝采取了类似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模式,将准噶尔划分为四个部分,并任命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然而,阿睦尔撒纳的反叛让乾隆皇帝愤怒不已。最终,乾隆再次派遣大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成功将准噶尔部征服,彻底解决了边疆的威胁。
为了防止未来的叛乱,乾隆皇帝下令将准噶尔部的族人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在历史上最终消失。自此,清朝的西北边疆得到了长久的和平,准噶尔的乱局终于得到了彻底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