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鱀豚又称“白鳍豚”,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一种淡水豚类。
因为数量急剧减少,2002年被国际性组织宣布已经功能性灭绝。
但前不久,来自日本的一组科学家却在群马县的诊所发现了一种最古老的白鱀豚科新品种化石,再加上日本有史以来出土的最新白鱀豚科种类化石,所以日本一度成为白鱀豚的发祥地。
这一消息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注意,他们表示,日本宣称出土的这一白鱀豚化石是真的不算“最古老”,日本的“白鱀豚”化石都已经晚于中国出土过的古白鱀豚化石,更何况中国之前就出土过早于这批日本白鱀豚化石的中国白鱀豚化石。
白鱀豚又名长江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曾栖息于长江及其主要湖泊,是我国古代文明最早的记载之一。
早在2000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时期名将项羽所写的《垓下歌》中就有“钟期馔玉,虞卿唱楚”这一句,钟期和虞卿都是白鱀豚出产地楚国的同乡,当时有传闻说两人都是在唱歌的时候白鱀豚和他们的演奏声合成了一曲交响乐。
白鱀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根据白鱀豚残骸化石所计算,白鱀豚在长江流域栖息了2500万年左右。
白鱀豚是我国最高等的陆生哺乳动物之一,与我们人类同属于哺乳动物,而且生存环境非常优越,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够在海洋中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白鱀豚却做到了,陆地上有人的围剿、追捕和干扰,海洋中自然也阻止不了白鱀豚和人类发展出友好共存的关系,白鱀豚对人类的态度甚至于友好到人们觉得白鱀豚不仅没有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干扰,甚至还是人类的好朋友。
可惜的是人类自己的好朋友,自己却反过来伤害。
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古代,由于人们不知道怎么掌握与白鱀豚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只会像对待其它生物一样去猎捕白鱀豚。
在这样相互伤害的关系中,白鱀豚逐渐迁徙到了长江,迁徙之后的人类突然觉得这条孕育了大江大河、食不果腹的长江居然能够与最爱的白鱀豚和平共处,便花了很大力气将白鱀豚和其他生物一样圈养了起来,因此白鱀豚又被称为“长江之宝”。
白鱀豚之所以有这些别名,是因为它就像中国的生母河一样,在白鱀豚家乡长江的滋养下,孕育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
从公元前洪阳九年开始,白鱀豚就从长江中消失了。
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圈养白鱀豚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财富,这一举动使白鱀豚的捕猎趋势更加明显。
更有甚者,他们由于缺乏判别毒素的能力,常常将白鱀豚与毒蛇混养,毒蛇无处逃遁的命运只有被人类捕杀,而白鱀豚却因为人们对它们的研究不断深入,在人类的追捕中走向灭绝。
长江的水质逐年恶化,再加上人类的干扰,白鱀豚的栖息环境变得越来越低劣。
白鱀豚是大型哺乳动物,依存于长江的食物越来越少,白鱀豚就像中华鲟一样逐渐转变为濒临灭绝的物种。
2000年之后,白鱀豚的前身中华鲟的灭绝,人类才意识到自己走了多大的弯路。
2002年,国际性组织宣布白鱀豚已经功能性灭绝,这一消息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2002年白鱀豚灭绝之后,随着日本本土越来越多的白鱀豚化石被发现,日本也逐渐成为白鱀豚的故乡。
这也是为什么在群马县的诊所发现的这份古白鱀豚化石会引起中国方面重视的原因之一。
日本的这份古白鱀豚化石的发掘地很特殊,作为一个岛国,日本没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前人留给他们的自然资源也非常有限,因此日本的科学研究主要依赖于进口。
然而,作为世界顶尖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的科研水平绝对不容小觑。
这件被日本群马县诊所的诊所人员捡到的化石是一位诊所病人留给他们的。
是这位主人自己在家中打理花草的时候不小心掘到的,他一家人对于掘到的东西并没有引起太多重视,只是当作收藏品保管起来。
日本群马县诊所的专家在观察这件化石之后,却发现它竟然是从没有记录过的古白鱀豚化石,且它的古度比日本之前出土的所有白鱀豚化石都要古老。
于是,他们将这条消息公布于众,不仅对日本的白鱀豚化石进行研究,本院还对它进行了拍照,更是没想到,这一拍照将其永远地留在了世人观赏的舞台上。
日本自己就有发现更古老一些的白鱀豚化石,这条新闻被日本媒体演绎加工之后,他就中间三分之一的时间被刮去了,更有甚者,甚至日本自己都有一条白鱀豚化石的时间比这条还要古老。
日本也有自己关于白鱀豚的研究,他们有自己认为的古白鱀豚化石的时间以及年代,但是日本与中国之间有着遥远的距离,距离的大大提高了他们石化物的评价。
最古老的白鱀豚化石肯定是中国的,因为日本的这些化石都是在中国化石之后的。
而中国之前早已发现了古白鱀豚化石。
2015年,中国湖北武汉的长江边发现了一种化石,这种化石不仅在物种上与白鱀豚相同,而且年纪甚至在白鱀豚化石之前。
武汉这些古白鱀豚化石的发现不仅证明白鱀豚的历史更为悠久,而且因为长江经过的地方还有更丰富的资源,说明长江非常适合白鱀豚栖息。
2017年,白鱀豚灭绝30周年时,科学家们专门在长江流域挖掘了一座古白鱀豚化石博物馆,展出了60多具白鱀豚化石和60多具古白鱀豚化石。
我国现在对白鱀豚的研究仍旧热火朝天,更有甚者,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复活白鱀豚,他们技术层面的探索正在逐渐向成功迈进。
白鱀豚的灭绝引起了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反思,科学家也在不断研究白鱀豚灭绝的原因。
最终,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和水质恶化。
人类活动中有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捕鱼,长江两岸劳动人民数不胜数,这些人为了生计,必须在长江中捕鱼。
长江中有很多鱼类,比如鱼类、鳗鱼和鲟鱼等,然而中国的三大名鲟在这场捕捞活动中几乎走向了灭绝,惟有中华鲟保存了下来。
这场人类活动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已经够大了,更何况还有人类活动导致的水质污染,长江两岸的工厂汗牛充栋,长江的水质大部分都是这些工厂排放的废水,水质污染问题直接导致了长江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质变。
科学家们告诫人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于国于家于人,于生于亡,白鱀豚是中国的国宝,这些国宝不对人们造成干扰却能帮助人们在有需要的时候从中获取丰富的资源。
人们的行为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但是科技本身并没有恶意,人们不能因为科技进步就利用科学对自己最亲近的朋友进行干扰。
科学家们认为,人在非常遥远的将来甚至能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复活白鱀豚,科学的进步不会因为人们对科学的不尊重而停歇。
人们不可能放弃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要从自身做起,只有防微杜渐,才不会让更多的物种走向灭绝。
如同科学家们说的那样,人类要学会与自己最亲近的朋友和谐共处。
在此基础上,人类还要进行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一些跨国水域的生物保护与研究领域。
长江在中国的东部流域与俄罗斯的西部边界接近,既然中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成功,那么俄罗斯完全可以与中国共同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
现在科技发展到了这样一种地步,科学家们甚至能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复活白鱀豚,未来科技也有可能将时间拉回到白鱀豚灭绝的那一刻,那时,白鱀豚还活着。
科学能够做到的,是否有可能会再生出一条白鱀豚?
答案是肯定的,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更何况还有技术在逐渐进步。
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珍惜我们眼前的白鱀豚,保护生态环境,不要让他们再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