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中日友好条约》签订以来,中日两国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为日本天皇首次访华提供了契机。1992年,明仁天皇成为首位访问中国的日本天皇,这一历史性事件期间,发生了一件令双方都感到意外的小插曲。
1992年10月24日,明仁天皇抵达中国,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正式会见。这不仅是明仁天皇首次访问中国,也是他首次访问任何亚洲国家。此次访问得到了中国领导人和人民的热烈欢迎。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在讲话中,表达了中国人民宽广的胸怀,指出“近代史上,中日关系曾经历过不幸的时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同时也强调,牢记历史教训,秉持和平外交政策,中方愿与日本保持长期的稳定友好合作关系,这对两国人民、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随后,天皇夫妇受邀参加欢迎晚宴,场面愉快热烈,然而,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令天皇的护卫队有些慌乱。当晚,护卫员在检查晚宴流程时,发现菜单上有一道让他们感到“不同寻常”的菜品——阳澄湖大闸蟹。这道菜为何引起如此关注呢?
其实,日本人非常讲究吃饭的礼仪。他们认为,如果天皇在中国的宴会上大快朵颐,尤其是剥大闸蟹的场面,可能会显得不够得体。天皇是日本的象征,而日本文化注重礼节与端庄,剥蟹壳这种动作显得过于随意,甚至可能损害天皇的形象。日本人吃饭时,即使是普通人,也要言语温和,避免发出声音,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因此,天皇夫妇在这种场合下吃大闸蟹,可能会让人觉得不符合日本的传统礼仪。
于是,日本方要求中国方面撤掉这道大闸蟹。中方负责人对此感到困惑,毕竟这是第一次听说宴会上不能吃大闸蟹。然而,出于尊重,负责人还是去与厨师长商量,并考虑更换菜品。厨师长听后大笑,他表示:“没问题,我来处理。”他决定不撤掉大闸蟹,而是巧妙地将蟹壳提前剥开,蟹肉和蟹黄都已经处理好,并配备了勺子,天皇夫妇只需用勺子轻松享用。这一巧妙的解决方式避免了尴尬,晚宴也因此顺利进行。
接下来的几天,明仁天皇夫妇参观了中国的许多文化古迹。他们登上了八达岭长城,游览了故宫博物院,还在西安的碑林博物馆找到了“平成”年号的由来。当他在碑文中看到“地平天成”这四个字时,兴奋地表示,自己终于见到了这段在日本历史中非常有名的文字。
作为裕仁天皇的儿子,明仁天皇的成长背景与父亲截然不同。明仁天皇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亲眼目睹了美军飞机对东京的轰炸,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与恐怖,这也让他对战争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反感。正因为如此,他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深刻反省,并始终坚持和平主义,维护日本宪法的原则。他的这一立场,与国内右翼势力的“修宪”提议形成了鲜明对比。
明仁天皇的每次出访,都有日本内阁的批准,代表着日本政府的外交战略。同时,明仁天皇个人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和平发展,倡导对历史的正视,这也是他访华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访问,不仅代表了日本的外交意图,也展示了他个人对和平与友谊的坚持。
明仁天皇对中国的尊重,源自他对中日历史和文化深厚的理解与尊敬。中日两国自汉朝以来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彼此在文字、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影响深远。明仁天皇意识到,尽管中日之间隔着一片海洋,但两国却是“唇齿相依”的邻居,日本的文化与发展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
因此,明仁天皇一直认为,中日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基于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基础的。他的访问不仅是对中国的尊重,也体现了他对历史事实的正视和对和平的坚持。他曾在1992年10月23日的欢迎晚宴上郑重表达了对日本侵华历史的悔恨,表示:“两国历史上曾有过一段不幸的时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我对此深感痛心。”
明仁天皇的真诚态度和他个人的独特经历,使得他在中国的访问受到了热烈欢迎。1992年10月27日,他和皇后结束了此次中国行的最后一站——上海。在上海外滩,两位天皇夫妇受到了民众的热烈送别。回到日本后,明仁天皇的访问引起了日本国内的广泛关注。日本媒体纷纷报道,称天皇的致辞表达了大多数日本人民的心声,希望这种情感能够成为日中关系的基础,拉近两国人民的心灵距离。
作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日本天皇,明仁天皇的这次历史性之行,极大地推动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此次访问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与包容,也体现了中国在“和谐共存”新时代坚持和平发展的决心。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