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与靖难之役,两个历史事件各具传奇色彩,但若论难度,靖难之役无疑要更为艰巨,几乎可以说是云泥之别。即使我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崇敬之情远超对明太宗朱棣的喜爱,但谈及这两场政治斗争,还是倾向朱棣的一方。
靖难之役的难度,简直可以说如同天上的云雾,而玄武门之变虽困难,但相较之下,像是地上的泥土。李世民凭借八百死士击败李建成和李元吉,控制了父亲李渊和长安城,一举完成了权力的更替。而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虽然同样依靠少数精兵攻占北平城,但这只是最简单的第一关。
玄武门之变的直接对抗者李建成与李世民仅相距一箭之遥,唐高祖李渊也不过在几里外的皇宫内。而靖难之役则完全不同,朱棣的敌人朱允炆在数百公里外的南京,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简直比唐僧西天取经还要困难重重。
再看兵力对比,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兵力差距是两三千对八百,李建成自认为胜券在握;但在靖难之役开局时,朱棣的兵力仅为八百,而南军的朱允炆却有至少六十万兵力,局势差距几乎无法想象。
除了兵力的差距外,再来看双方的支持。李世民背后有整个秦王府的猛将和朝中的支持者。而朱棣的起步几乎没有支持,身边的将领如张玉、朱能、丘福等,虽有一定才能,但难以与李世民的群星相提并论。刚开始时,社会几乎对朱棣没有任何支持,大家都认为这不过是藩王的谋反,实在不值一提。
如果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胜算几乎为零,那么朱棣在靖难之役的胜算恐怕还要低到负99.99%。玄武门之变虽然难度巨大,但至少有计划可循。李世民精准地制定了何时动手、何时杀人、何时控制宫殿,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然而靖难之役完全没有固定的计划,朱棣几乎是一路摸索,找不到明确的目标,任何计划都像是走一步算一步。
玄武门之变的成功部分依赖于李元吉的失误、常何的坚持以及尉迟敬德的决绝,而靖难之役则更多依赖于天命。风暴倒下了南军的大旗,沙尘暴遮住了敌人的视线,李景隆准备偷袭时河水结冰,这一切都超出了人的控制范围。
在心理承受力上,李世民的挑战虽然巨大,但仅仅是一次性的生死决斗,成败立见。然而朱棣的靖难之役却长达三年之久,期间没有希望,没有支援,民心也不向他。每一天他都在面对队伍逐渐减少、死伤惨重的现实,而南军则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力。眼看着战斗陷入绝境,朱棣几度感到绝望,甚至听从姚广孝的建议准备绕过山东直取南京时,他已经觉得“死就死吧,痛快点”。谁曾想,这一不再顾及成功与否的决定,竟意外成就了他。
回顾历史,我时常感叹,刘秀、李世民、朱棣等人物的经历,真的是令人敬畏。他们的命运就像被某种神秘力量操控,总让人觉得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时代的需要。假如刘玄仍主政、李建成登基,或朱允炆继续执政,也许他们会不错,但能否像刘秀、李世民、朱棣那样取得辉煌成就呢?显然不行。
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末乱世四百余年的战乱,再经过草原势力的统治,华夏大地也许正需要像李世民、朱棣这样的人物来稳定局面,给他们上位的机会。而最终,他们也确实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因此,许多人都说这个世界像一个庞大的程序,偶尔我也开始相信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