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对美的追求,诸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诗句,展示了女性对外表的打理与美丽的体现。传统观念中,女性的美往往是为了吸引他人的目光和欣赏。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审美标准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生变化,不同朝代的审美观念各有不同,比如楚国时期的审美特点。
“楚王好细腰”这一故事虽然有些带有讽刺意味,但却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在楚国,楚王钟爱细腰之美,宫廷中的文官武将纷纷效仿,甚至为了追求细腰而节食到极端,吃一顿饭就能让自己感到虚弱,束紧的腰带让他们几乎无法正常呼吸。这一时期的审美标准可以说是被楚王的个人喜好所左右,大家纷纷投其所好,身体健康反而成了次要的考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唐盛世”的审美趋势。在唐朝,胖是美的象征,许多人如今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观念难以理解,认为丰腴的体态无法展现女性的魅力,但当你了解了唐朝社会背景后,可能会改变看法。唐朝的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正是唐朝“胖美”理念的代表。然而,很多人误以为杨贵妃的身材臃肿,直到了解她的实际体重后,才发现这个偏见并不准确。 唐朝之所以盛行胖为美,实际上是受到鲜卑族文化的影响。鲜卑族是唐朝统治阶层的起源,他们的文化和审美受到草原生活方式的影响,无论男女,健康的、强壮的体态才是理想的追求。这种文化背景催生了唐朝对丰满体态的审美认同,胖不仅仅是体型的表现,更多地体现了一个人强壮的体魄和富足的生活状态。 此外,唐朝社会的繁荣也是“胖为美”成为主流审美的关键原因之一。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之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食物充足,不再像之前的隋朝时期那样面临饥荒。富足的生活意味着人们的体态不再消瘦,反而更加丰腴,甚至出现了“心宽体胖”的说法,象征着生活无忧、衣食无缺的幸福状态。 这种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也体现在了杨玉环的身上。杨玉环从小就因美貌而出众,17岁便嫁给了寿王李瑁,唐玄宗见到她后瞬间心动。与许多帝王的宠爱不同,唐玄宗并非仅仅因杨贵妃的外貌而宠爱她,而是深深被她的气质和魅力所吸引。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无微不至,甚至打破了传统,为她修建了专属宫殿,并且时常与她共享晚餐,形影不离。 如果杨玉环真如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肥胖,唐玄宗怎么会如此宠爱她?事实上,不仅唐玄宗,连诗仙李白也为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的诗句绝非表面上的修辞,而是由真实的感受所激发,这也间接证明了杨玉环确实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不愧为四大美女之一。 随着一些唐朝文物的出土,我们也对杨玉环的体态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例如,出土的乐器和舞蹈器具表明杨玉环经常跳舞,而舞蹈需要身体灵活,显然她并非像现代人理解的那样肥胖。此外,一些器具也说明她非常注重身材保持,这些都与她的体态健康和美丽形象相符。 更为确凿的证据来自于杨玉环的棺椁研究,唐朝贵族的棺椁都是量体裁衣的,通过对杨玉环棺椁的分析,我们得知她的身高大约为1米65,体重大约为60公斤,这样的身材在今天看来正是“微胖”标准——即“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理想体态。 因此,唐朝人追求的“胖”并非简单的肥胖,而是指一种健康、丰满、充满活力的体态,这种体型代表了唐朝社会的富足和安定。很多人对“胖”的刻板印象往往与当时的真实审美相悖,实际上,这种审美观念与我们今天所称的“富态丰腴”并无太大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胖为美”观念并非始终不变。随着唐朝后期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安,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回到了更加清瘦的标准。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人们的身体状态再次回到瘦弱、贫困的阶段,审美理念也随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