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由于疫情冲击、乌克兰战争等多重因素,西方发达国家面临严重通胀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许多美欧专家把当下局势与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相对照,并向政府提出警示和政策建议。近日,中国知名经济学家魏加宁等人在财新网发表了一篇长文《西方滞胀时期苏联的形势错判与战略失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当时苏联作为东方大国在应对局势时的关键错误,值得深思。
文章指出,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了西方长期“滞胀”,尤其是美国在越战失败、反战运动和水门事件冲击下,经济陷入泥潭。然而,苏联却没有意识到自身也存在“隐性滞胀”,误判了西方滞胀的成因。苏联领导人不仅大力宣传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描绘西方经济黯淡前景,还采取强硬外交和扩张战略,陷入所谓“大国梦陷阱”,错失改革良机,最终为后来的经济崩溃和解体埋下伏笔。
文章分为几个核心部分:
第一部分:长期被忽视的苏联“隐性滞胀”。 学术界对滞胀多关注西方,而苏联当时也存在经济停滞和通胀问题,只是被统计数据粉饰、行政管控掩盖。其根本原因包括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石油红利掩盖的暂时性效应,以及官僚体制僵化、信息传递失灵。官方媒体持续渲染苏联繁荣,下层民众的不满只能在家中低声抱怨,形成了独特的“厨房文化”。
第二部分:隐性滞胀带来的直接后果——战略决策失误。 苏联领导层误判西方滞胀成因,停止国内改革,把改革良机误认为扩张机会,军费开支不降反升,科技革新落后。
第三部分:间接后果——外交战略失误。 错判内外形势导致苏联对外关系紧张,与东欧、中国、美国等全面摩擦。
第四部分:恶果与启示。 由于统计失真和石油红利掩盖,苏联产生“优势幻觉”,将西方困境视为战略机遇,采取扩张外交。到80年代,戈尔巴乔夫推动改革,虽有机会纠正计划经济问题,但策略失误和保守派反扑使苏联丧失最后机会,最终经济崩溃,走向解体。
总结来看,苏联的经验教训非常深刻:一方面,内部隐性滞胀被掩盖,真实经济问题被忽视;另一方面,对外部环境判断错误,把西方滞胀误解为计划经济优越性的证明,从而采取错误战略。最终,内外形势的错判和战略失误交织,导致苏联失去改革时机,付出了惨痛代价。这不仅是历史教训,也为今天面对经济挑战的国家提供了警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