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古代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像“皇孙”、“嫡孙”、“嫡长孙”、“皇太孙”、“太孙”和“好圣孙”这样的称谓。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这些称号之间的区别。
首先,“皇孙”指的是当朝皇帝的孙子,涵盖了皇帝所有儿子的儿子。皇孙的数量可以非常多,因为只要是皇帝儿子的儿子,都属于皇室成员,地位高贵。虽然有些情况下,皇孙也会根据其父亲的封号被称呼,例如在朱元璋时期,朱棣担任燕王时,朱高炽常被称为“燕王长子”,而朱高煦则是“燕王二子”。虽然称呼不同,但他们依然是皇孙。
需要注意的是,“皇孙”这个称号并不代表某种职位,它仅仅表示身份——也就是皇帝儿子的儿子一出生就自动拥有的身份。它标志着皇室血统和尊贵地位,但不意味着拥有实际的政治权力。在明朝,按照《明皇祖训》的规定,皇子和皇孙年满十岁且有一定功绩或宠爱,可以被皇帝册封为亲王或郡王。
《明皇祖训》还明确规定了皇太子和皇太孙的特殊性:尽管皇帝有许多皇孙,但每个时期只能有一个皇太子和一个皇太孙。皇太子必须是唯一的,如果之前的太子去世或被废除,才会另立新太子。皇太孙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可以有多个皇孙,但当时只能有一个皇太孙。皇太孙的地位不仅代表着身份的尊贵,还代表着未来继承帝位的可能性。
在明朝,亲王的嫡长子通常在十岁时会被授予金册、金宝,成为王世子,等待继承父亲的亲王爵位。如果亲王没有嫡长子,而只有庶子,则庶子也会被封为郡王。对于郡王的子孙,则根据世代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
当提到“皇太孙”和“太孙”时,它们其实是一个意思,只是称呼场合不同。皇太孙是指皇太子的长子,代表着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在正式场合上称为“皇太孙”,私下则可以称作“太孙”。
尽管《明皇祖训》做出了许多明确的规定,但实际情况中,并非所有皇孙都按部就班地获得封号。例如,在永乐年间,虽然朱瞻基被册封为皇太孙,但朱高炽的其他儿子并未获得郡王封号。可见,皇帝的个人偏好和对某些孙子的喜爱,往往在册封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再来说“嫡长孙”。嫡长孙是指皇帝正妻所生的第一个皇孙,通常会拥有优先继承权。如果嫡长孙早逝,接下来的嫡孙将有机会继承父亲的爵位。如果没有嫡孙,那么庶长子将接替继承权。
“好圣孙”这个称号则是一种对皇帝孙子的赞美,意味着这位皇孙非常优秀,得到了祖父的深厚喜爱。比如,朱瞻基曾被誉为“好圣孙”,他因聪明能干、深得明成祖朱棣的宠爱而获得了这一称号。
关于“皇太孙”和“郡王”的封号,两者都需要皇帝的册封,并授予金册、金宝或镀金银册等象征身份的物品。不同于“皇孙”这一自动获得的身份,皇太孙和郡王是有正式封号的,通常意味着这些人物开始参与朝政或接受俸禄等待遇。
总的来说,虽然所有皇孙的身份都很尊贵,但皇太孙则代表着未来的帝王继承人,肩负着更重的责任和使命,而郡王则通常是臣子的身份,与皇帝的亲王、世子等有着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