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一统的国家制度,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要如何理解它,只有从历史中国入手。”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表示,作为一个5000年不断的文明体,中国在全世界只独此一例,有很多非常独特的地方,外国人要理解并非易事。
一个例子是,1495年欧洲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主张的“国家是单一民族为主体”。而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情况就很不一样,其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例如为什么西藏属于中国?通过读唐史,可知唐朝文成公主已经嫁到西藏;到元朝时,西藏的行政管理就正式归属中国,又必须懂元史。张西平认为,想要全面了解中国,一定要将长时段的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
在研究中国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走出当前西方对中国的不客观描述。对此张西平认为,汉学家有别于一些西方政治家,是非常好的沟通桥梁,他们从知识论上承认中国历史的文化多样性。所以希望更多的汉学家来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并且溯源当代中国和历史中国的关系。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全球南方国家的年轻学者到中国来学习、学汉语,希望更多的全球南方国家能够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共同完善中国学研究。
随着全球化,任何一个民族史的书写,不再是本民族的独家语言书写,因为历史是在相互交流中发展的。西方汉学的兴起,关键在传教士汉学时期,传教士用中文写下超过1300部著作,其中有多部被收入到《四库全书》之中。研究中国并不是光中国人研究,在华的传教士也在研究中国,用中文书研究中国。同时,这些传教士还用拉丁文、法文、葡萄牙文等翻译中国经典,写下了近千部的各类著作。“欧洲对中国的研究已经有400多年,他们对中国研究的贡献,至今依然值得我们继续研究掌握。”
“截至2024年,中国已与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尤其是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已经超过了欧洲。”张西平表示,研究中国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如今中国经济已遍地全球,在这种情况下,更希望全世界各国的汉学家能迅速成长,投入到对中国的研究过程中。因为只有很好地研究中国,并把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和中国处理好关系,保证中国能很好地展开贸易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