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
3684
字 | 阅读需
7
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2025年,正值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玛格丽特
・
撒切尔诞辰
100周年。一个世纪过去,这位被苏联媒体冠以“铁娘子”称号的政治家,依旧是历史长河中极具争议与魅力的焦点人物。她以强硬作风改写英国命运,以独特魄力打破性别壁垒,一生交织着荣耀与非议。今天,我们循着时光轨迹,拆解这位传奇女性的人生篇章,探寻她与时代碰撞出的深刻烙印。
一、格兰瑟姆的少年:
“永远争第一”的家教底色
1925年10月13日,撒切尔夫人出生于英格兰东部林肯郡格兰瑟姆的一个普通家庭,本名玛格丽特
・
希尔达
・
罗伯茨。父亲阿尔弗瑞德
・
罗伯茨是当地杂货店老板,同时热心地方政治;母亲派翠丝
・
罗伯茨曾是裁缝,家中还有一位妹妹莫里埃尔。作为虔诚的卫理宗教徒,全家生活严谨自律,而父亲的教育理念,更是塑造了撒切尔一生的精神内核。
图
1
撒切尔夫人家庭合照(撒切尔居最右)
阿尔弗瑞德从不允许女儿说
“我不能”或“太难了”,他反复灌输“无论做什么都要力争一流”的信念——哪怕是坐公共汽车,也要争取坐在第一排。这种“极致争先”的家教,在撒切尔年少时就显露出力量:为了考入牛津大学,她用一年时间学完了通常需要四年掌握的拉丁文;在凯斯特文格兰瑟姆女子中学就读时,即便校方评价她“成绩不算出彩”,她仍以“事事争先”的态度,在曲棍球、游泳等课外活动中稳居前列。
18岁时,撒切尔成功考入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女子学院,攻读化学专业。彼时的她,虽埋首于试管与烧杯之间,却对政治舞台心生向往。入学不久,她便加入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凭借清晰的逻辑表达与出色的组织能力,很快当选协会主席——这是该职位历史上第三位女性持有者。也是在这时,18岁的撒切尔留下了一句影响深远的话:“政治已溶进了我的血液”,这份热忱,成为她日后踏入政坛的起点。
二、政坛起步:从化学研究员到保守党领袖
大学毕业后,撒切尔进入两家化学公司担任研究员,却始终未放弃政治追求。她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周末常乘车往返于伦敦与各地,参加保守党的会议、辩论与群众大会,甚至将工作收入全部投入政治活动。
1950年和1951年,她两次出选工党占优的达特福德选区,成为当时英国最年轻的保守党女性候选人——尽管两次竞选均未成功,却为她积累了宝贵的政治经验。
也是在肯特郡的保守党活动中,撒切尔结识了商人丹尼斯
・
撒切尔。
1951年两人结婚后,丹尼斯的经济支持让她得以专注备考律师资格,并在1953年成功取得讼务律师资格;同年,他们的孪生姐弟卡洛儿与马克出生,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成为撒切尔此后人生中常被问及的话题。
1959年,撒切尔终于当选保守党议会成员,正式踏入英国政坛。此后,她凭借扎实的法律知识与犀利的辩论技巧稳步晋升:1961年任年金和国民保险部政务次官,1970年保守党大选胜出后,如愿入阁担任教育及科学大臣。任内,为削减教育开支,她取消了向全国学校提供免费牛奶的政策,引发公众示威,《太阳报》甚至戏称她为“玛姬
・
撒切尔,牛奶掠夺者
”——
这是她首次直面政治决策的争议与压力。
1974年保守党大选落败后,撒切尔出任影子内阁环境事务大臣。彼时的英国,经济低迷、政坛松散,前首相希思因煤矿工人罢工下台,保守党内部分裂严重。1975年2月,撒切尔决定挑战希思的党魁地位,在第二轮投票中击败希思支持的威廉
・
怀特劳,成为保守党首位女性领袖。这一突破,不仅改写了保守党历史,也为她日后登顶首相之位铺平了道路。
三、
“铁娘子”执政:重塑英国的11年
1976年1月,刚当选保守党领袖不久的撒切尔,公开抨击苏联大搞军备扩张,直言“当我们把一切都放在大炮前面时,他们却把大炮放在黄油前面”。这番言论激怒苏联媒体,苏联军报将她称为“iron lady(铁娘子)”——这个最初带有贬义的称号,却被撒切尔坦然接纳,甚至在1979年竞选演讲中自豪宣称:“俄国人说,我是铁娘子,你们说对了,英国现在正需要这样一位铁娘子。”
图
2
1979
年撒切尔夫人赢得竞选
1979年5月3日,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撒切尔正式宣誓就任英国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彼时的英国深陷“滞胀”危机:工业衰退、失业率高企、工会权力膨胀,她上任后果断抛弃“共识政治”,以“撒切尔主义”为核心,掀起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
(
1)经济改革:私有化与货币紧缩的“双刃剑”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推出四项关键经济措施:一是推进私有化改革,
1979年出售英国石油公司19%的股份,拉开序幕;此后,英国电讯、宇航、天然气、钢铁等垄断国企纷纷被推向市场,超过100万套公共住宅以折扣价卖给私人,1988年她更是在保守党年会上宣布“私有化无禁区”,连皇家军械公司也被出售。二是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虽短期内导致商业破产增加,却长期稳定了英国经济。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压缩政府公共支出,减少财政赤字。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面对1984年煤矿工人大罢工,她毫不妥协,坚决维护政府权威,逐步削弱工会对经济的干预能力。
这些改革虽让英国经济在
1980年代后期逐步复苏,却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北部工业地区失业率飙升,南部金融服务业崛起,“南北鸿沟”成为英国社会长期难题。
(
2)外交与军事:马岛战争与冷战格局
外交舞台上,撒切尔的
“铁腕” 更为凸显。1982 年 3 月,阿根廷武力攻占英国海外领地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引发马岛战争。面对领土争端,撒切尔迅速组织战时内阁,派遣以两艘航母为核心的特混舰队,跨越 15000 公里远征马岛。战争期间,她始终坚守唐宁街 10 号,“困了就在沙发上躺一下,醒来就接着工作”,最终英国军队夺回马岛控制权。这场胜利不仅提升了英国国际声望,也为她 1983 年连任奠定基础。
此外,撒切尔与美国总统里根建立密切的政治与个人关系,两人在反对共产主义、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理念上高度一致,共同主导冷战后期西方外交格局;同时,她积极迎接苏联改革派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崛起,推动东西方关系缓和,成为冷战末期国际舞台上的关键人物。
图
3
撒切尔夫人与美国总统里根
(
3)教育争议:综合中学改革与 “牛奶事件” 余波
教育领域,撒切尔的改革同样充满争议。除了早年
“取消免费牛奶” 引发的争议,她任内还推动关闭部分文法学校(精英教育体系),代之以综合中学,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到她任期结束,进入综合中学的学生比例从 32% 上升至 62%,但这一改革也被批评 “削弱了英国精英教育传统”,至今仍是英国教育政策讨论的焦点。
四、卸任与晚年:从政治巅峰到岁月落幕
1987 年,凭借稳定的经济局势与选民支持,撒切尔赢得第三次大选,成为自 19 世纪初利物浦伯爵以来连任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但巅峰之后,危机悄然降临:1990 年,她在地方推行 “人头税” 政策 —— 不顾居民收入差异统一征收税费,引发全英范围抗议;同时,她在欧洲统合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反对英国加入欧元区、反对欧盟权力扩张),导致保守党内部分裂,支持率大幅下滑。
1990 年 11 月,面对党内领导力挑战,撒切尔无奈同意辞职。11 月 28 日,她身着酒红色套装,在唐宁街 10 号发表简短告别演说:“女士们先生们,11 年半的美好时光过去了,我们将永远离开唐宁街 10 号,我们非常高兴能留下一个比 11 年半前我们来这里时更好的英国,非常感谢,再见。” 没有煽情,却难掩遗憾。
卸任后的撒切尔,仍获得多项荣誉:
1990 年被女王颁赠功绩勋章,1992 年被册封为终身贵族进入上议院,1995 年获颁英国最高骑士荣誉 “嘉德勋章”—— 成为少数在世时获此殊荣的前首相。她还担任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名誉校长,参与 “保守党前进派” 等团体活动,继续为政治理念发声。
但晚年的撒切尔,饱受健康问题困扰。
2001 年,她在金婚纪念日时出现轻度中风;2002 年,因记忆力严重受损退出社交圈;2003 年,丈夫丹尼斯去世,给她沉重打击,此后她几乎停止公开露面,昔日 “铁娘子” 的风采逐渐褪去。2005 年 80 大寿时,她在伦敦文华东方酒店举办盛大宴会,英国女王、时任首相布莱尔等政要出席,短暂重现荣光,但已是昙花一现。
五、百年回响:争议与遗产并存的
“铁娘子”
2013 年 4 月 8 日早晨,玛格丽特
・
撒切尔因中风在伦敦家中平静离世,享年
87 岁。她的葬礼于 4 月 17 日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享受 “礼仪葬礼”(仅次于国葬)——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破例出席,这是自 1965 年丘吉尔葬礼后,女王首次参加前首相葬礼。来自 200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0 多名政要出席,伦敦政府机构降半旗,“大本钟” 静音致哀;葬礼中,马岛战争老兵担任礼兵,用当年的枪支朝天鸣枪致敬,处处彰显她对英国的影响。
图
4
民众悼念撒切尔夫人景象
即便去世后,撒切尔的争议仍未平息:支持者认为,她拯救了濒临崩溃的英国经济,重塑了英国国际地位,打破性别壁垒,为女性从政树立典范;反对者则指责她的政策加剧贫富差距、削弱福利体系,对工会的打击伤害了工人权益
—— 伦敦街头甚至出现庆祝她去世的游行,这种分歧,恰恰印证了她对英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百年诞辰之际回望,撒切尔夫人的遗产早已超越时代:她用一生诠释了
“永远争坐第一排” 的人生态度,打破了 “女子不如男” 的偏见,证明女性同样能在政治舞台上主导变革;她的改革虽充满争议,却彻底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与政治格局,成为战后英国历史无法绕过的坐标。
或许,正如传记作家乔纳森
・
艾特肯所言:
“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改变了英国,也间接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无论赞同与否,这位
“铁娘子” 的传奇人生,都将在历史长河中持续回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新中国援外第一战:越法边界战役,陈赓建议围城打援
穿越近两千年的“说唱明星”——东汉击鼓说唱俑
史上最强逆袭:铁木真是怎样崛起的?
流动中的民族主义研究——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晓律教授访谈
工业革命的宝贵经验——工业化仍然是强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