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三国,脑海里第一时间蹦出的就是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这些顶级猛将,仿佛没有他们,三国就少了好几分血性。可实际上,演义中的“猛”并不等同于历史里的“猛”。本文要说的,正是那些被罗贯中一笔抹得神乎其神,历史实录却告诉我们,他们的真实战绩,往往没有那么夸张。
先说蜀汉。有人会质疑:蜀汉真有两个被过度拔高的武将?别急,且听细说。第一个,赵云。演义里他排在吕布之后,号称“万人敌”。在长坂坡一声长啸,单骑救主,七进七出,杀退曹军万骑。但正史却是另一番光景。《三国志》记载:“赵云常侍后,军中号为万人敌。”号称万人的意思是军中文武都看重他的忠勇,可并不代表他真的能以一当千,更别提打遍对手首级。《三国志》里,赵云和许褚在穰山之战一度交手,可终究没有分出胜负,甚至因为刘备主力撤退,他也只能掩护退走。可以说,赵云最出名的,还是背后的刘备故事和后世作家的渲染,因为演义把“万人敌”的称号当作绝对武力标尺,所以才让后人误以为他能独挡千军。
第二个,马超。演义让他单挑许褚毫不逊色,连张飞也要避其锋芒。可正史里,马超和阎行打得你来我往,竟差点被断矛击杀,狼狈而逃。《三国志·马超传》说:“车骑将军马超与阎行战龙虎堆,超被击伤,弃少数骑潜走。”所以,那段“马超刀法如飞,许褚拳脚无措”的桥段,不过是后人为了渲染西凉豪杰的英雄气概而杜撰。真实的马超,擅长骑战指挥,蛮勇可嘉,可并不是什么刀法天下第一的无敌猛士。
蜀汉两个说完,接着看曹魏。第一个是典韦。演义中他身披双链甲,手持两头大斧,冲阵如入无人之境,宛若铁面神将。真实史料里,典韦的确忠勇,愿以死护主。宛城一战,他断后孤军奋战,拼到面目全非,最后才被张绣部将围杀。可大家忽略了一个细节:整个宛城之役,曹操主力根本没有遭受决定性失败,典韦的壮烈更多是一个悲情故事的渲染。因为一旦典韦死了,曹操的政治资本就更能打动士卒,这桩事被后世无限放大。要说单兵作战力,他连吕布那种骑兵统帅的威慑都谈不上,能够被演义当成“仅次于赵云”的猛士,归功于演义对忠义的美化,而不是战场上的真实战绩。
第二个,夏侯惇。演义里他两度硬刚吕布,二度救下曹操,之后又三次与关羽交锋均不落下风,堪称曹魏军魂。可正史却是另一面:邺城失陷时,他曾因武艺不及,被人活捉,成为“肉票将军”。《三国志》载:“魏将夏侯惇被乌丸所擒,众以为笑。”夏侯惇真实的“猛”,更体现在屯田、粮道、护卫曹营的后勤管理上,前线英勇无疑,可绝不是演义笔下那种天下仅次于吕布的悍将。演义需要一个能抗衡蜀汉猛将的形象,便把他吹得满天飞;可回到真实战场,他更多时候是老谋深算、运筹帷幄,而非身披钢盔前突的战神。
前面四人,两蜀两魏,再说说那个“另一个”。演义里他被称为“飞将”,被后人奉为第一猛,将吕布一字不差地放在所有人顶端。可是正史告诉我们:吕布的骁勇主要体现在骑兵冲阵和指挥小规模骑队突袭,对冷兵器搏杀、单挑固然勇猛,可已经到了“拔山盖世”那种夸张地步。《三国志》里,吕布大战黑山贼,一次次骑兵冲破阵地,吓退千军,却没有见他手刃名将的事迹。从张辽到许褚,他们和吕布交过手,也都没吃亏到哪儿去。可演义里一句“吕布非一人可敌”,就让他成了所有武将的标杆。正史把他写得几笔略过,演义却给他铺设了整整一部“英雄传奇”,所以当今很多人都把吕布当成三国武力巅峰,无人可及。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设一个问:史书里真正的猛将到底是谁?关系到史实还原,也关系到后人如何看待历史。赵云和马超,更多是蜀汉集团的光环;典韦和夏侯惇,是曹操集团忠勇的象征;吕布则是“无主的英雄”,你有他的传说,却很难找到一个能对他下最后定论的正史战报。之所以演义把他们越吹越神,一是作者要打造跌宕起伏的故事,二是要突出主角阵营的英雄光环,三是读者喜欢看的就是“谁更猛”、“谁更绝”的巅峰对决。
可事实又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等于小说,什么时候小说能全改写史书,什么时候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那些早已在口碑里被定型的“猛将”形象。有人说:“三国猛将,真刀真枪的见到一个算一个。”可我们多看几部正史,就会发现,许褚、张辽、李典、黄忠这些同样为战功立传的武将,也都有不俗表现,只是他们没有被演义重点渲染,才显得相形见绌。若非演义的“放大镜”,不管赵云还是马超,不管典韦还是夏侯惇,乃至吕布,真实战场上的他们,或许更接近尘土飞扬中一个个壮烈的身影,而非书中那种“单挑之后,一身鲜血却无一处受伤”的神话。
换句话说,演义里的“绝世猛将”,大都是与作者的创作需要、读者的阅读期待捆绑在一起的“文学符号”,真实历史里,他们同样有人性缺点、有战术局限、有政治背景的羁绊。我们迷恋他们的传奇,却也该记得:山河千里,风云变幻,真正能在乱世里存活下来,指挥千军万马的,也许并不是最擅长单挑的那一颗闪光点,而是那些在危机里敢于担当、在失败后依然能站起来的实干家。
那么当再次翻开《三国志》或《三国演义》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喜欢热血传奇,还是想要走进真实的历史?被演义过度拔高的五大武将,蜀汉的赵云、马超,曹魏的典韦、夏侯惇,另一个正是吕布,他们的神话或许更适合小说里的烽火连天,而不该成为我们评判历史的唯一标尺。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