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那里远离尘嚣,居民安宁自足,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这样的地方,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答案是,确实有一个“桃花源”,它位于哈萨克斯坦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这个村子已经127年未与外界接触,尽管如此,它的生活方式却与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非常相似。
王国杰是我国著名的苏俄史学者,曾在陕西师范大学求学并在业内享有盛誉。他在大学时,通过一本杂志得知,苏联境内有多个村庄居住着来自中国的移民,这些移民自清朝时期便迁徙至俄国,并且自此封闭与外界的联系,至今保持着和中国山西人一样的生活习惯。
这一发现让王国杰深感兴趣。作为陕西人,他决定有朝一日一定要亲自去探访这些“东干人”,寻找更多关于他们的历史和文化。1990年,王国杰因学业优秀获得了赴俄公费留学的机会,正好可以接近这些村落。在留学期间,他得知,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有一个名叫营盘村的地方,正是“东干人”所在的村庄。于是,王国杰在假期期间,踏上了寻找这块神秘土地的旅程。
经过一番打听,王国杰终于找到了营盘村,但为了谨慎起见,他没有直接进入村子,而是穿越一片树林,来到了村民耕作的田地。第一次与“东干人”的接触,让他十分震惊。王国杰看到一些农民正在田里劳作,当他们看到外来人时,也显得迷茫。正当他犹豫时,一位年长的农民走上前,开口问:“你窝挨娃(你小子,陕西方言)从哪来啊?”这一声陕西话,让王国杰瞬间愣住了,随即热情地用陕西方言回应,并介绍自己是来自中国陕西的学者,特地来探访营盘村。
听说王国杰是陕西人,老农非常惊讶,立刻带他回家热情款待。在餐桌上,王国杰又发现了这个村庄与陕西的许多相似之处。村民们的饮食习惯与陕西回民几乎相同,居住环境也与清朝时期的陕西村庄如出一辙。接着,老人问王国杰:“大清还在吗?左季高(左宗棠)怎么样了?”这一问题让王国杰几乎立刻确认,这些“东干人”已经与外界隔绝了百多年,对外界的历史变化一无所知。
经过进一步的交谈,王国杰得知,东干人从1862年起就开始迁移到哈萨克斯坦,并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的祖先在陕西的回民起义中经历了大规模的逃亡。起初,这些回民因遭受清军追杀,不得不向北逃亡,最终在中俄边境的哈萨克斯坦安定下来。当时他们只剩下约7000人,但凭借随身带来的种子和农具,他们在异国他乡自给自足,过着简朴的农耕生活。
由于语言不通,加上缺乏安全感,东干人选择封闭村庄,极少与外界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几乎断绝,直到王国杰的到来。到了20世纪,东干人凭借畜牧业的优势,开始在附近为俄国居民放羊、盖房挣钱,逐渐发展成一个有规模的社区,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东干族”。这些村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陕西几乎没有改变,他们依然使用陕西方言,房屋建筑也和陕西家乡如出一辙。
虽然俄国将伊犁归还给了中国,部分回民迁往其他地区并逐渐融入了当地,但营盘村的东干人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他们已经不会写汉字,但仍然口口相传着陕西的传统文化。老人们依然唱着秦腔,孩子们会唱“月亮月亮渐渐高,骑白马带腰刀……”这样的陕西民谣。即使他们知道“大清”已亡,依然将当时的清朝历史记得清清楚楚。
127年后,王国杰成为第一个来访的中国人。他在这里看到了这些与世隔绝的东干人,了解了他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也感到他们的生活有些与时代脱节。尽管如此,他依然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感到欣慰,也为他们与外界隔绝的现状感到遗憾。回国后,王国杰写下了《东干族形成发展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群在世界角落中生活的中国人。
王国杰的著作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陕西村”,亲身体验这个保持着原汁原味陕西文化的地方。随着游客的到来,一些年轻人开始走出村庄,前往中国学习汉语和文化,学成后再将所学带回家教给全村人。
如今,东干族依然在哈萨克斯坦生息繁衍,尽管身在异国,他们依旧坚守着祖国的文化,向世人展示着陕西民俗的魅力。虽然许多东干人未能回到故土,但他们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始终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