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爱好者的圈子里,明英宗朱祁镇一直是一个备受批评的对象。他被冠以“叫门天子”、“瓦剌留学生”、“土木堡战神”等称号。朱祁镇听从宦官王振的建议,盲目亲征,导致了大败并被俘,后来他还亲手杀害了北京保卫战中的英雄人物于谦。所有这一切,使他名列昏君之列。
但若我们深入研究明朝初期的防务策略与边境政策,就会发现土木堡之败并非全是朱祁镇的错。他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也在其中负有一定责任。那是为什么呢?
在朱棣时代,北元被分裂成了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部分,其中鞑靼是蒙元黄金家族统治的蒙古本部,一直与明朝敌对。而瓦剌则是黄金家族曾征服的西北游牧部落,另一边的兀良哈是明朝的雇佣军。三大部落之间互有矛盾,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发生冲突。
为了维护北方边疆的安定,朱棣实施了“抑强扶弱”的战略,扶持弱小部落打压强大部落,从而维持草原势力的平衡。在1409年,鞑靼逐渐强大,杀害了明朝派遣的使臣。朱棣派遣大将邱福率领10万大军讨伐,但结果大败而归。随后,朱棣组织了50万兵力,直接进军成吉思汗的故乡,成功击败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并重创鞑靼太师阿鲁台的主力部队。这次北征大大削弱了鞑靼的势力,使得本雅失里被瓦剌人杀害,首级被送到明朝朝廷以示功劳。
击败鞑靼后,瓦剌的势力逐渐上升,威胁到了明朝的北疆。因此,朱棣首先发起进攻,成功击败了瓦剌首领马哈木,并在忽兰忽失温(现今的蒙古乌兰巴托东南)大破敌军,马哈木仅以身免。两年后,马哈木去世,鞑靼重新崛起并开始侵扰边境。朱棣接连发动了三次北征,目标都集中在阿鲁台身上,而阿鲁台因为不敌,最终逃亡。与此同时,朱棣还扶持了瓦剌三位较为亲明的首领——太平和孛罗,以制衡脱欢部。经过这一系列的战事,草原上的三方势力保持了一定的平衡,没有哪个部落能够对明朝造成威胁。
但到宣德年间,形势发生了变化。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成为瓦剌的首领,他有野心统一蒙古草原,并为了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假意向明朝表示效忠。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脱欢请求明朝归还永乐年间投降的黄金家族后裔脱脱不花。朱瞻基误以为瓦剌才是明朝的主要敌人,而鞑靼则是较为亲近的力量,因此同意了这一请求。没想到,脱脱不花一返回去,便成为了脱欢的傀儡,并且背弃了明朝。此举实际上为瓦剌统一蒙古草原提供了精神支持。
如果说朱瞻基在此时的决策存在失误,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行动则更是为草原上的局势埋下了隐患。瓦剌的力量逐渐强大,鞑靼人也在不断向明朝求援。然而,朱瞻基却依然选择打击鞑靼的势力,而不考虑通过与鞑靼合作来牵制瓦剌。最终,鞑靼被瓦剌吞并,导致脱脱不花占据了鞑靼的领土,与瓦剌共同威胁明朝的边疆。
更糟糕的是,朱瞻基没有加强防御力量,反而撤销了许多战略要地的防守。明朝在北方的防线逐渐退缩,宣德年间的战略收缩让许多曾经可以用来制衡蒙古侵略的关键地区失守。虽然宣德年间朱瞻基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但他在边疆的防卫措施却表现得极其松懈,导致了明朝的北方防线出现了巨大隐患。
尤其是在军事管理方面,朱瞻基也没有做到有效的改革和管理,军队纪律松散,士气低迷。这使得明朝的军队失去了以往的强悍战斗力。在面对瓦剌的进攻时,明朝的边防军显得毫无反抗能力,最终陷入了被动局面。
朱瞻基的战略收缩和防务失策,不仅让明朝的北方防线岌岌可危,也为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历史上,许多人批评朱瞻基的决策,认为他未能保住父亲留下的边疆安全,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