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投降事件发生后,几乎所有朝廷大臣都认为李陵的行为非常可耻,唯一为他辩护的就是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带领着五千步兵,成功抗击了匈奴的八万大军,击杀了上万敌人,直到最后矢尽援绝才被俘。他认为,李陵有可能在未来归汉。但此时汉武帝气愤至极,根本不想听这些辩解,便命令禁卫将司马迁押解下去,交由御史大夫杜周处理。杜周当时已经掌控了廷尉府,司马迁根本没机会为自己辩解,最终被以“诬告”罪名判处宫刑。实际上,遭遇宫刑的汉朝人并不只有司马迁一人。
公元前96年,匈奴单于且鞮侯去世,由其子狐鹿姑继位,成为新的匈奴单于。狐鹿姑即位后,汉匈两国的正面战争减少,西域成了新的战场。为了打击匈奴的右臂,汉朝与乌孙结盟,并开始在西域活动。匈奴看见汉朝日渐渗透西域,也决心重新控制这片地区。
五年前,汉武帝已经在西域设立了使者校尉,开始派遣使者带领数百骑兵和数千民夫,前往轮台和渠犁屯田,以保证西域汉使的供给。这一地区与乌孙有着较深的联系,汉朝的介入引起了乌孙人强烈的不满。
汉朝指派的屯田校尉赖丹,原是扜弥国的太子。李广利在征服大宛途中,得知赖丹被龟兹王作为质子软禁。李广利派兵要求龟兹王释放赖丹,并将其带回长安。赖丹被任命为屯田校尉,这种以“夷制夷”的方式,让扜弥国的太子成为了西域地区的一个重要职官。
狐鹿姑单于继位后,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任命了两位王子为左右日逐王,其中右日逐王负责西域的军事事务,并设有“僮仆都尉”与汉朝的使者校尉相抗衡。这些匈奴将领常常带领军队进入西域,给乌孙及其他西域诸国带来了较大压力。
在这一过程中,匈奴还在乌孙边界安插了三个部落,这些部落虽然人口不多,但它们的战略位置却十分重要,充当了匈奴扩张的前哨站,起到了监视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除了与乌孙的关系外,匈奴对西域其他吐火罗系国家则采取了更加温和的手段,尤其是楼兰国。楼兰国在汉匈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尽管楼兰王的次子曾被送到汉朝为质,但匈奴却并未对楼兰展现敌意。
然而,汉武帝得知楼兰王派遣次子为质后,愤怒至极,命令任文军正立即前往楼兰问责。楼兰王态度诚恳,甚至表示愿意为汉朝提供庇护,但这一行为最终并未得到妥善解决。
公元前96年,狐鹿姑单于开始在西域进行一系列布局,汉朝则在国内发生了权力斗争。李广利因掌控大部分兵力,成为卫霍集团的眼中钉,最终,卫霍集团通过御史大夫杜周对李广利的亲信赵弟进行了打击。赵弟因“审讯狱案不实”被削爵免职。
李广利的势力遭到重创,而卫霍集团并未高兴多久,门阀集团便转而针对公孙敖。公孙敖将李陵误认作李绪,结果触怒了武帝,导致李陵全家被杀。武帝事后深感懊悔,最终释放了司马迁,并升任其为尚书令。
然而,西域的局势也并未因此平息。楼兰王子因被施以宫刑而被羞辱,楼兰的声誉受到了重大打击。三年后,楼兰国王去世,楼兰王子的身体状况堪忧,汉廷派人重新立王子继位。然而,身在匈奴的楼兰王子安归借助匈奴的力量,带领匈奴骑兵返回楼兰,杀死了继位的王子,自立为王。
楼兰人不仅与匈奴有密切联系,而且龟兹国也与楼兰有着深厚的关系。龟兹是塔里木盆地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兵力。龟兹王早已对赖丹不满,趁着匈奴的势力渗入西域的时机,联合楼兰攻杀了赖丹,导致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此时,汉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西域的局势被忽视,直到二十年后,汉朝才重新出兵,攻破龟兹,为赖丹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