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学时期的学生都会背《隆中对》这篇文章,其中的名句“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概括了诸葛亮的战略远见。可以说,这一策略为刘备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帮助他摆脱了寄人篱下的困境,最终站稳了脚跟。
诸葛亮的《隆中对》目标明确——那就是帮助刘备复兴汉室,成为一方霸主。至于刘备是最终称王还是受禅为帝,这并不影响根本问题:刘备出任皇帝,完全符合刘邦的“同姓治天下”理念。毕竟,大家都是姓刘的,既然刘协可以做帝,刘备也完全有资格。
刘备的势力逐渐强大,拥有了荆州、益州和大半个汉中,成为了仅次于曹操、超过孙权的割据力量。但要想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孙权是否会愿意成为刘备的盟友,而不是敌人。
襄樊之战中,关羽先胜后败,虽然曹操下令不让徐晃追击关羽,但真正夺取关羽性命、并占领大部分荆州的,却是孙权——一个诸葛亮希望依赖的盟友。诸葛亮未曾预料到,孙权在与曹操斗争中的心机和决断力,远超过了他的预期。
事实上,曹操的谋士司马懿和蒋济早就看到了孙权的意图:“关羽得势,孙权必定不甘心。”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虽然善良,但有些天真。他没有想到孙权也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为什么要等到曹操被击败后,才会转而与刘备合作?
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家分割荆州,局势变得微妙复杂:刘备与孙权合作,虽然稍微占优,但两家单独与曹操对抗,依旧没有必胜的把握。无论是汉中之战还是合肥之战,双方都没有展开致命的决战,局势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关羽在襄樊大捷中,虽然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斩杀庞德,表现得异常出色,然而最大的收获竟是三万步骑兵的加入。这些士兵大多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改编,投入到战场中去。那时,基层士兵基本是由谁给饭吃就为谁打仗,无论哪个主公,他们都能效忠。
关羽的胜利打破了三国的动态平衡,使得刘备的势力扩展到了许昌周边,曹操深感威胁,孙权也开始感到不安:“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然而,关羽的失败比孙权预想的更加彻底,原本坚信可以依靠关羽的孙权,也开始为自己谋划下一步。
关羽败得不可思议,他那种“善待卒伍”的做法,反而让他的部队在关键时刻变得不堪一击。很多曾效忠于关羽的士兵和军官,在战败后纷纷背叛。这也揭示了一个事实:在当时,士兵的忠诚度并不像历史上所描述的那样牢不可破,特别是对于外来军官。
我们不能过分责怪关羽的荆州军忘恩负义。毕竟,关羽和刘备在荆州并非本地人,他们的影响力远不如荆州的门阀豪强。这一点,庞统早就看透了,他认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换句话说,荆州根本就难以依靠刘备复兴汉室。
刘备虽然在荆州待了七八年,但始终未能获得当地豪强的支持。与诸葛亮亲戚关系密切的三大家族,都和曹操走得很近,这也是刘备长期无法得到他们支持的重要原因。蔡瑁、蒯越、刘表等人,早已选择了效忠曹操,刘备对此无能为力。
诸葛亮的亲戚,蔡瑁和蒯越,虽然和刘备关系密切,但在曹操那里找到了更强大的支持,而刘备在荆州的根基始终不稳。更重要的是,关羽在镇守荆州时,几乎没有与当地豪强建立关系,这也说明了关羽性格上的一个弱点——他过于自傲。
刘备深知,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环境中,荆州始终无法得到根本的保障,因此他无法完全信任诸葛亮处理荆州事务。庞统则认为,荆州的“人物殚尽”意味着这里缺乏强有力的支持,一旦曹操和孙权联手,荆州的局势可能随时发生剧变。
因此,刘备集团面临着两种战略选择:一是诸葛亮的方案,以荆州为基点,扩展到益州;二是庞统的方案,专心发展益州,荆州则不必过于坚持。
诸葛亮的隆中对过于看好孙权,而庞统则过于低估了荆州的战略价值。最后的结论是,刘备是否应该彻底放弃荆州,专注于益州的扩展?如果关羽撤往西川,刘备能否在西川闷头发展,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些问题,最终都由刘备亲自做出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