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到底是俄罗斯吃了亏,还是中国吃了亏?这个问题引发了很多讨论。让我给你讲讲这个条约的背景和双方的不同看法。
我曾经在哈尔滨读研时,认识一位俄罗斯同学,他是黄种人,看起来像鞑靼人。有一次,我问他,你们历史课上讲《尼布楚条约》吗?他告诉我,当时的俄罗斯是沙皇统治,和现在的俄罗斯完全不同。沙皇政权腐败无能,本来属于俄罗斯的大块领土,结果通过签订《尼布楚条约》,全都给了中国。直到200年后,俄罗斯才通过一些条约重新夺回了这些领土。听他这么说,我有些困惑,心想:“你们不是侵略者吗,怎么说自己吃亏了?”他看我不太高兴,赶紧补充说,“那是沙皇时代的事了,俄罗斯和中国现在是友好的国家,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咱们去喝酒吧!”虽然他这么说,但我依然觉得这个条约值得深究。
从中国和俄罗斯民间的看法来看,《尼布楚条约》在教科书里被当作平等条约来讲授,但在两国老百姓心中,都认为自己是吃亏的一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尼布楚条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中国和俄罗斯各自的影响。
早在明朝时期,俄罗斯的领土大部分位于乌拉尔山以西。然而到了16世纪,沙俄开始大举扩展,越过乌拉尔山,开始向东方扩张,试图占领更多土地。俄罗斯的一位探险家哈巴罗夫曾在1645年被释放后,开始向东探索,他发现在中国外东北地区有大量珍贵的毛皮资源。沙皇一听说这片地区有黄金宝藏,立刻支持了哈巴罗夫的探险,派遣了武装部队前往。
哈巴罗夫和他的部队进入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后,进行了残暴的掠夺和侵略,屠杀当地男子、掳走儿童、抢夺牲畜和皮毛。清朝当时的边疆防守薄弱,东北地区没有强大的驻军,许多满洲人已经离开去关内谋取更好的生活,导致该地区相对空虚。直到顺治九年,清朝才派兵进行围剿,但即便兵力优势十倍,仍然没有完全消灭这股侵略力量。直到1658年,清朝联合朝鲜终于将这些俄罗斯哥萨克人赶出了中国东北。
尽管如此,沙俄并没有就此停止扩张,又派出部队再次侵占雅克萨地区。经过几次冲突,清朝和俄罗斯的军队进入了僵持状态,沙俄的势力开始在当地扎根。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康熙派遣大军进攻,成功击退了俄罗斯侵略者,并俘虏了大量士兵。
在经过几场战斗后,俄罗斯的摄政王索菲亚终于意识到形势不利,决定派代表与清朝谈判。清朝派出了索额图作为谈判代表。当时,康熙指示索额图,如果有必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割让一些边疆土地以换取和平。康熙当时并不看重外东北的土地,因为这些地区寒冷且荒芜,无法种植粮食,也没有战略价值。更重要的是,清朝正面临西北的准噶尔威胁,必须减少与俄罗斯的冲突,以腾出力量应对准噶尔。
沙俄方面则认为,外东北地区本就是他们的领土,清朝没有在这些地区驻军,甚至不视当地人如自己的子民。沙俄认为清朝的“侵略”才导致它失去了外东北的大部分领土。因此,在谈判时,沙俄坚持要求得到这一地区的控制权。
然而,《尼布楚条约》最终的结果是,中国获得了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的领土。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因为它获得了大量战略重要的土地,包括贝加尔湖一带,本是中国固有领土。
那么,回到问题,是否《尼布楚条约》真的是一个平等条约呢?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许多人认为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吃了亏,特别是因为沙俄借着准噶尔崛起的机会,趁火打劫,导致中国不得不做出让步。然而,在当时的背景下,清朝通过这个条约,虽然做出了一些领土上的让步,但避免了与沙俄的长期冲突,腾出了手来集中力量对付准噶尔。
所以,《尼布楚条约》究竟是平等条约还是不平等条约,视角不同,解读也不同。对俄罗斯来说,它可能觉得自己失去了土地,而对中国来说,这个条约的签订也许是避免更大冲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