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宿迁的项家宗祠中,陈列着一把传说中的“霸王戟”。据介绍,这把戟曾是古代英雄项羽的兵器,传说它重达130斤。项羽以力大无穷著称,这样的武器,显然非常沉重。想象一下,130斤的重量,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松挥舞的。因此,很多参观过项家宗祠的人甚至觉得,现代人似乎已经“退化”了,无法像古代英雄一样使用如此沉重的兵器。
然而,这个130斤的数字并非完全准确。古代的重量单位与现在不同。如果按照秦汉时期的单位来换算,这把兵器的实际重量大约是60斤,也就是30公斤多一点。即便如此,60斤的重量,想要耍得风生水起,也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古代的武将可不仅仅是在短时间内使用武器作战。古代战斗往往持续数天,甚至数月。那时候的战争,与我们今天在电影或书籍中看到的不同。许多战争的开端,常常需要准备大量的物资和粮草,双方的主帅还需要布置兵力,派遣侦查部队获取敌情,进行小规模的试探等。所有这些准备工作,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一旦战斗开始,通讯的滞后让指挥变得异常复杂。古代战场上,命令需要通过侦察兵和多级指挥系统一层层传递,信息流动缓慢,战场指挥变得十分耗时。因此,一场战斗往往并不会迅速决出胜负,而是双方通过反复的小规模交锋寻找破绽,一旦找到机会,才会发起总攻。
即使是这样,古代的士兵并非是无休止地作战,他们也需要休息、进食和解决生理需求。因此,大多数战斗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即便如此,问题来了:那么古代的武将,如何能在数天或数月的战斗中,持久地挥舞几十斤重的兵器呢?
说到古代的兵器,我们常常会提到“十八般兵器”,其中最重的应该是锤类,其次是长刀或铁棍等。从文学作品来看,古代的兵器经常被描绘得异常庞大。例如李元霸手中的800斤铁锤,秦琼手中的130斤双锏,还有关羽和水浒传中的关胜,他们的兵器也都超重。然而,这些重兵器多是文学创作中的夸张,真实的历史记录并没有如此夸大。
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古代的兵器虽然也很重,但并不像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那样夸张。古代兵器的重量通常在30斤左右,有些兵器甚至重达百斤。例如,明代史学家应廷吉在《青磷屑》一书中提到,明朝大将高杰的铁棍重约18斤,仍能挥舞自如。而在《宋史·岳云传》中,岳云所持的两把铁锤总重80斤,这个重量若换算成今天的单位,接近100斤左右。
外国历史学者魏斐德在《洪业》一书中提到,清朝平南王吴三桂的“大关刀”重量为32斤,吴三桂非常喜爱这把兵器。虽然后来由于战斗损坏,长柄被换成了木质的,但大关刀依旧有12斤重。
那么,我们究竟是退化了,还是古代的兵器真的那么重?答案是否定的。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出土的古代兵器实物重量远不如文学作品中描绘的那样沉重。例如,越王勾践剑的重量只有1斤,虽然它是装饰性的佩剑,没有实际战斗功能,但这也表明古代的兵器重量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夸张。其他出土的兵器,如唐朝的金银钿装唐大刀和北周将军李贤的环首铁刀,重量都在1至2斤之间。
实际上,明代的《武备志》也提到,某些非常沉重的兵器被用于士兵和军官的臂力训练。这些重兵器并非用于实战,而是用来提高力量和耐力的工具。
综上所述,虽然古代的兵器有些确实比较沉重,但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夸张。古代的将军和士兵能够使用这些兵器进行长时间作战,是因为许多兵器并不如文学中描写的那样沉重,许多重兵器更像是训练工具。因此,现代人并没有“退化”,我们与古代人一样,拥有适应时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