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谋士这东西,挨个挑不现实,遇上缘分才能共事。三国风起云涌,能镇军辅政的真正少,刘备聚焦了“卧龙”,却忽略了“水镜”和“崔州平”,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因果呢?
先说诸葛亮。刘备最缺的正是一个能算大局又能落地的军师。
袁绍处去曹操处,刘备身边只有关张二人,虽勇却难谋。听闻“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他便一心扑向隆中。
史载,“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放下面子,屋外淋雨三次,屋内敬茶三回,开口便说:“若亮肯效力,不独军国大事由亮决断,连私仆出入也从命。”一语道破信任。正是这份诚意,才换来诸葛亮死心塌地;诸葛亮从此与刘备共图复兴,先后定蜀中、出祁山,直到鞠躬尽瘁。
而此时荆州却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水镜先生司马徽。徽字伯达,学贯百家,文人阶层几乎一呼百应。
刘备在江陵宴席偶遇,司马徽一开口便直指困局:“大丈夫起兵,不在将勇多寡,而在谋士足否。”刘备当即“仰首拜请”,想把他收入麾下。
可司马徽摇头道:“老夫头白心不在战阵,恐难助主兴业。”退而荐之,“有卧龙诸葛、凤雏庞统,二人可用。”因徽年事已高,又认为刘备尚难树根基,故而婉拒。可见若早日邀得水镜,一语点睛,或可减少刘备在荆州四处奔走的焦虑。
再说崔州平,此人在诸葛亮草庐自习之际与刘备不期而遇。崔字仲平,官宦世家出身,曾任长沙太守,家族在荆襄声望极高。
二人一见,刘备问:“今曹刘并起,何策可安天下?”崔州平沉思片刻,院中晚风轻拂,他缓缓道:“袁术虽横,士卒空虚;曹公虽厉,将心未稳。
主公若能联吴抗曹,同时招揽本郡世族,方可稳固荆益。”刘备连连称是,遂拱手作揖,“若仲平肯随我南征北讨,必重用不疑。”崔州平却淡淡一笑:“人生在世,淡泊为贵。恐非丈夫放手时。”于是推辞而去。刘备竟未再三登门,信任被诸葛亮一言定江山后,他也就将注意力全押在了隆中。
正因为刘备只聚焦在能立刻助他破局的诸葛亮,才将水镜和崔州平这两块尚未开垦的宝地丢掉。司马徽若出山,或能在决策之初便辅佐刘备厘清思路;崔州平若加盟,或能借其世家人脉,迅速在荆州招揽豪族,为后续南征东战提供坚实后盾。
可惜人事无常,机遇难聚,蜀汉一路虽有光辉,却也多了几分孤注一掷的味道。
有人问,若刘备能请出这三大高人,能否一统天下?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事业都不该将所有希望压在一个点上,多元的智慧和视角才能让决策更周全。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无疑是对的,可若当初稍加诚意于水镜、稍加耐心于崔州平,或许那条通往中原的路,会少些坎坷,多些底气。
参考资料:[《三国志》] [裴松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