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主中原后,剃发问题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政治议题。清朝统治者认为,剃发与否是汉族人民是否愿意服从新朝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人口头上承认清朝的统治,却不愿剃发,那么就被视为对清朝的怀疑和不服从,必须受到严厉惩罚。然而,这个“剃发令”遭到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甚至爆发了武装斗争来捍卫民族的尊严。最初,满洲摄政王多尔衮曾采取高压手段镇压反抗,但由于当时局势复杂,剃发令一度被暂时取消,汉族人民可以继续保留自己的传统风俗,清朝在北方的统治因此也得以稳定。
如果剃发令一直是自愿的,清朝可能会很快统一全国。但不久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剃发令再度成为强制性法令,朝廷发布命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顺治二年六月,豫亲王多铎率军攻占南京并活捉了弘光帝朱由崧后,清朝认为大局已定,便不再顾及汉族的传统和尊严。顺治帝借此机会发布了强制剃发令,主要内容有三:
首先,剃发令强调全国统一实行的必要性。谕旨中提到,之前剃发并未严格要求,每个人可以自行决定。现在国家统一,必须让天下所有人民服从皇权,“父子一体”,如果不剃发,就等于心怀二心,显得与清朝有异国情感。该命令强调,所有人必须按规定行动。
其次,剃发令被视为忠于清朝的政治表现。谕旨中明确指出,从发布布告之日起,京城内外的百姓必须在十天内剃发,其他地方则根据通知的时间执行。那些按照命令剃发的人,将被视为忠诚的清朝国民,而那些拖延不决的人将被视为叛逆之徒,必须受到严惩。
最后,命令对拒绝剃发的人的惩罚极为严厉。谕旨中明确宣布:“若有地方官员反对剃发令,甚至上奏言辞不服者,必定处死!”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任何不遵从命令的人都将受到严厉追责。
可以看出,清朝当时对于剃发令的执行态度极其强硬,十天内完成剃发,若有不遵从者必定重罚,这体现了清朝对这一法令的高度重视。
满洲军初入关时,人口不过百万,而强迫了数以亿计的汉族人民剃发易服,这显得既不合理也不合情理。按照逻辑,满族人应当学习汉族的风俗,而不是反过来要求汉人剃发。多尔衮为何在此时改变了态度?其中的关键人物是一个叫孙之獬的汉人,他在推动这一政策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孙之獬原为明朝天启二年的进士,后来他曾是庶吉士、翰林院检讨。为了投靠魏忠贤的阉党,他极尽讨好之能事,但崇祯即位后清洗了阉党,孙之獬被罢官回乡。顺治元年,清廷派人招抚山东,孙之獬为了表示效忠,投降清朝,并花费大量家财组织镇压当地的抗清武装,最终被推荐为山东巡抚,并召入北京,任礼部右侍郎。
来到北京后,孙之獬见到与他有相似背景的冯铨投诚后剃发,并受到多尔衮的赏识,遂不待剃发令发布,便主动剃发,还让自己的家人穿上满族服装,表现出对清廷的忠心。然而,孙之獬此举却引起了尴尬。在清朝的朝廷上,满族和汉族大臣分成两个班,汉族官员仍然束发,而孙之獬穿着满族服装,既不被满族大臣接受,也不被汉族官员认同。由于这种双重排斥,他感到极大的困扰。
为了寻求自救,孙之獬给多尔衮上了一道奏疏,极力推崇满族剃发的制度,甚至将其上升到“服从清朝统治”的政治问题,称:“陛下平定中国,万事更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制,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他通过这种方式,强调了满汉文化差异,劝说多尔衮应当强制推行剃发令。
多尔衮看到奏疏后,非常高兴,因为汉族官员提出剃发要求实属罕见,于是立刻下令:全国人民十日内必须剃发。这一决策迅速生效,引发了广泛的反对和暴力冲突,特别是在江南一带,数百万百姓因此受到影响。虽然有些记载夸张地归罪于孙之獬,但他无疑在推动剃发令的实施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