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人说清帝的退位是“和平禅让”,是为了民国的大义之举,甚至还拿出了《逊位诏书》作为证据。这种说法真是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要说清帝的退位,我只能用一句话来总结:
先来看《逊位诏书》的内容。
当时,民军起义后,各省响应,整个国家陷入动荡,民众疾苦。于是,清朝政府指派袁世凯与民军代表进行协商,讨论国家未来的政治体制。经过两个月的谈判,始终没有达成一致,南北对立、局势僵持不下,百姓流离失所,民生困苦。因此,清帝决定支持共和,放弃帝制。在《逊位诏书》中,清帝说:“天命已定,人民心向共和,吾何忍因一人之尊荣,违背民心?”于是他决定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支持建立临时政府,推动共和体制的成立,并表示自己将以“宽闲”的身份退位,享受国民的优待。
敢问清帝真的是为了“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吗?他说自己“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简直是在吹牛皮。清帝退位绝不是出于自愿,更不是为了大义,而是因为革命的结果,是民众夺回政权,而不是帝国的自愿“馈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它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过程。即使没有《逊位诏书》,革命者依然可以夺取旧政权。新政府也不需要通过这样的诏书来确认其合法性。事实上,民国早已建立,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1日成立,而清帝直到1912年2月12日才正式退位。新政权已经成立了,怎么可能再谈禅让?
更何况,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已经丧失了对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实际上成了空壳。就像一个已经破产的公司,什么都没有了,怎么还可能“捐赠”呢?
清帝并没有退位的主动意愿。若没有袁世凯的逼迫,他恐怕还想继续赖着不走。而且,溥仪两次复辟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真是心甘情愿,怎么会有复辟的企图?
更重要的是,清帝并不是在“退位”后就交出了权力,而是袁世凯在逼迫清帝退位后,通过国会选举接替了孙中山成为大总统。清朝已经不具备任命官员的权力了。
可以说,《逊位诏书》不过是一个失败者用来遮羞的工具。像姜文在《让子弹飞》里说的那样,南方的孙文和袁世凯让清廷体面,如果清廷不愿意体面,那就得帮助它“体面”。退位的《逊位诏书》实际上是失败者的投降书。
如果《逊位诏书》可以拿出来炫耀,那日本昭和天皇在二战后的《终战诏书》无论从气势还是格局上都比清帝的退位诏书强了不少。昭和天皇的诏书说:“鉴于世界大势,帝国无法再继续作战,若继续战斗,只会导致民族灭亡,破坏人类文明。”但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昭和天皇其实是在害怕“民族灭亡”而投降,而不是出于“为了世界和平”的大义。
总的来说,清帝的《逊位诏书》与昭和天皇的《终战诏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因为大势已去,才采取了自保的手段。这些都不值得拿出来吹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