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始终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变迁。城楼正中央悬挂的毛主席画像,默默注视着今天共和国的辉煌与发展,毛主席所代表的革命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进。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81年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时曾坚定地表示:“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摘去!”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毛主席并不是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第一位人物。事实上,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城楼曾挂过12位不同人物的画像,其中包括11位领导人,今天我们来了解这些人物,以及他们为何值得在天安门城楼上被纪念。
袁世凯:第一位挂上天安门城楼画像的人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布退位,随后袁世凯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袁世凯被迫通过选举成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画像的人。袁世凯的野心远不止此,他于1915年图谋复辟帝制,宣布自己为“洪宪皇帝”,然而这一做法迅速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反对,最终在83天后倒台,1916年病逝。尽管如此,袁世凯的画像仍在他去世后长时间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直到1928年张作霖撤出北京时才被摘除。
孙中山:国父的画像
袁世凯去世后,北京城陷入了北洋军阀的混战。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占领北京,孙中山应邀北上与冯玉祥商谈国家统一。在1925年2月,孙中山进入北京,受到热烈欢迎,其画像随之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然而,由于谈判未果,加之孙中山健康状况迅速恶化,直至同年3月12日逝世,孙中山的画像也随之被撤下,直到1926年奉军入关后再次被摘除。
日本占领:天安门城楼的变故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天安门城楼上曾一度挂上了“东亚共荣”的宣传标语。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天安门广场又迎来了新的变化。蒋介石的画像在抗战胜利后曾悬挂在天安门,成为胜利的象征。但随着1948年解放战争的爆发,蒋介石的画像逐渐成为讽刺的象征,直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时被摘除。
新中国的建立:毛主席的画像登场
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毛主席的画像首次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标志着新中国的到来。虽然人们普遍记得毛主席的画像是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悬挂的,但实际上早在和平解放时,毛主席的画像已经出现在了天安门城楼上。随着革命的深入,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聂荣臻、叶剑英和林彪等革命领袖的画像也与毛主席的画像一起悬挂,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及人民解放军的重要人物。
斯大林:唯一的外国领导人画像
1953年3月,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因病去世。斯大林不仅是苏联的伟大领袖,也曾在中国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给予中国巨大的支持。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朋友,1953年3月9日,斯大林的画像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成为唯一一位被悬挂的外国领导人。
结语
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变迁,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无论是为国家作出贡献的革命领袖,还是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外国友人,他们的画像都承载了不同的历史意义。而毛主席的画像,作为标志性符号,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象征着人民的胜利与永恒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