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信正是日本在二战时期有名的海军将领与外交官,1880年6月30日出生于山口县,是旧德山藩武士末继美六郎的次子。少年时期他在广岛第一中学读书,随后考入海军学校,114名学生中他排在第50名。虽然起步并不出众,但经过日俄战争的实战磨砺,他在海军最高学府——海军战争学院以班级A级第一名毕业,显示出快速成长的军事才能。
1910年,末次在海军枪炮学校任教时,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舰炮布局构想:将主炮沿舰中心线一字排开,以提高齐射效率。起初上级并未重视,但当英国不久后按类似思路建造超无畏舰时,他的眼光得到了侧面印证。1914年他被派往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军事武官身份在英舰上服役,并撰写了对日德兰海战的观察报告。在英国期间,他对战列舰改造和潜艇运用表现出浓厚兴趣,写成了《对抗美国战略》,提出用潜艇封锁关键通道并在西太平洋实施拦截的设想,构成一种分阶段的消耗战思路。
1919年,末次回国后任海军参谋本部第一科科长;1922年赴华盛顿参加海军会议,反对裁军条约并与助手加藤宽二抵制代表加藤友三郎的立场,但条约仍然通过。1922年底,他被任命为海军总参谋部作战科长(当时军衔为上校,而该职务惯常由少将担任),并参与起草了《海战指令》手册,这份手册系统化了对美作战的思路,使他被视为完善日本反美作战方针的重要人物之一。
1923年起,末次负责第一潜艇战队,致力于部队训练与潜艇性能改良,推动研制射程更远、航速更快的舰队潜艇,以配合舰队行动。在一次演习中,他指挥的三艘潜艇成功“击沉”了两艘战列舰,这一成绩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也增强了他在海军中的声望,并加深了他对潜艇在未来战争中作用的信念。
到1929年,末次已是海军副参谋长,并出席伦敦海军条约谈判。他主张的对美作战计划包括:开战后迅速夺取南方资源丰富的岛屿(如甘岛和菲律宾),用潜艇和小型舰艇在广阔太平洋布设搜索与跟踪网,逐步消耗并诱敌入我海域,最后集中舰队决战歼敌。1930年4月《伦敦裁军条约》签订后,末次在6月向昭和天皇发表反对裁军的演讲,公开反对条约对潜艇数量的限制,认为潜艇对侦察与消耗战至关重要,比例限制毫无意义。此举触怒了海军省与总参谋部的主流,也招致天皇和上层的不满,三日后他被解除职务。围绕裁军的争议也加剧了日本政治与军内的分裂,促成了一系列动荡事件。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末次被任命为第二舰队司令官。随后的上海冲突中,海军炮火曾造成平民伤亡,引发外界忧虑,日方随后调整部署并任命第三舰队总司令以控制局势。1933年11月15日,末次出任联合舰队司令官,这是海军最高指挥职位之一,他以严厉且注重夜战训练的风格著称,因训练严格被部下称为“严师”,但他也常以身作则,亲自登艇带队,因而获得士兵一定的信赖。
在政治上,末次倾向右翼民族主义,结识并接触平沼喜一郎、松冈洋介、近卫文麿等政治人物,逐渐涉足政治圈并担任顾问。1937年近卫组阁时,近卫曾提请任命末次为内阁参议,企图借力右翼势力稳固政治基础,但末次并非易于控制的盟友。1939年平沼内阁上台,虽与末次思想相近,但并未给予他核心内阁职位,仅保留顾问角色。近卫在后期对日本是否应与美开战曾向末次征询军事前景,末次以较为乐观、重视时间与资源整备的看法建议扩展南方以建立自给体系,认为时间越久日本越能增强国力。
1941年在对美开战的关键时刻,末次一度被视为可能的首相候选人,但昭和天皇与元老和军内许多要员担心他与极右势力关系密切而不予支持,最终由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出任首相。珍珠港袭击后,战局演变使得海军内部出现推翻东条内阁的呼声,米内等人希望借末次出任海军参谋长以重整海军角色,然而在陆军与部分海军高层反对下未能如愿。随后末次身体状况恶化,1944年12月29日病逝。
总体来看,末次信正是个作风严格、主张强硬的海军将领:训练刻苦严厉,令部下既畏惧又尊敬;他把潜艇视为对美消耗战的核心力量,并为此投入大量心力。战后他受到了严厉批评,但无论支持或反对者,多数仍承认他在指挥与训练上的才能与贡献。对末次而言,日本的战略目标是保卫满蒙并消除美国的威胁,他公开支持对英美采取强硬立场,成为当时反美强硬派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