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最早的记录出现在《旧唐书·南蛮》一书中。据书中记载,林邑国王的卫兵曾装备有藤甲,使用弩和?作战,并且骑象参战。
现代人制作的藤甲
在历史中,装备藤甲的军队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一节中的藤甲军,主要由兀突骨麾下的部队使用。相关的记载也出现在《滇考》一书中,这本书由冯甦根据多种资料编撰,其中提到安都鲁部队的士兵都佩戴藤帽和藤甲,且不惧刀剑。汉军与之作战时曾感到吃力,甚至在一次战斗中,敌人使用藤甲作为浮筏渡过江河。
《滇考》
明朝时期,武备志中提到了一种名为“赤藤甲”的装备。赤藤甲是用红藤(也叫大血藤)编织而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制作这种藤甲的工序非常复杂,首先需要将藤条浸泡在石槽中达半个月,再经过日晒、浸泡、再日晒的过程,反复进行直至藤条完全干燥,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一年之久。每次制作藤甲时,通常会浸泡五十斤藤条,最终可以制作二十副藤甲。每副藤甲消耗两斤半的藤条,藤甲的形状类似背心,表面涂有桐油,既轻便又坚固,可以有效抵御刀剑和弓箭的攻击,且由于其防水性能,尤其适合水兵使用。
赤藤
与藤甲搭配使用的还有藤盔和藤牌。藤盔通常是由细藤编制而成,造型类似草帽,帽檐宽大,顶部缀有红缨。藤盔的使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南方的明军中,因为南方降水较多,藤盔不仅作为头盔保护士兵,还能充当防雨的斗笠,非常实用。而藤牌则是一种藤编盾牌,通常在明清时期广泛使用。
清代老照片中的藤牌兵
藤盔的表面较为粗糙,为了避免直接接触头皮,士兵们通常会佩戴一顶绵帽。绵帽是由双层布料制成,内里夹有丝绵和茧纸,表面和内层之间通过绢线紧密缝合,防止填充物移动。绵帽的脑后部开有一个三寸高的缺口,适用于不同头型的士兵。绵帽通常与藤盔分开存放,使用时则可以临时装入藤盔中。
清代头盔内的胄衬
在明末的多份文献中,也有关于藤盔和藤甲的记载。例如,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的康应乾部使用了藤甲,这些藤皮甲和柳条盔可能正是使用藤条和柳条编制而成的防护装备。
《满文老档》
《石隐园藏稿》中也提到,在毕自严担任天津巡抚时,军械制造中包括了藤盔的制作。根据《熹宗实录》,顺天巡抚岳和声提出的七条军事建议中,涉及了包括藤盔和藤牌在内的各种军事装备。还有《靖海志》记载,在郑成功进攻镇江时,郑军同样使用了藤盔作战。
郑成功纪念馆展示的藤盔
藤甲的防护能力虽然无法与钢铁制品相媲美,但藤甲凭借其相对较轻的重量和良好的防护性,依然在战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藤甲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就是其轻便性,这使得它成为了水兵的理想装备。并且,由于藤条的材料和制作成本较低,藤甲成为了许多资源较为匮乏的军队的首选装备。
《经国雄略》
现代社会,藤甲作为一种材料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和较强的耐腐蚀性,因此在一些地方仍有使用。在抗战期间,部分国民党军队甚至还曾装备藤编头盔。在现代,许多建筑工人仍然佩戴藤编安全帽,以保障作业安全。
综合来看,藤甲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和实用性,尤其适用于资源较为匮乏的地方,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广泛应用,也证明了其卓越的功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