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某一天,一名神秘人物悄悄地走向新四军鄂豫边保安司令部的大门,告诉哨兵他有要事找保安司令郑绍文。当郑绍文得知来人是汉口伪特派员郭仁泰的警卫员时,不禁心中一惊:郭仁泰,没想到你叛逃没多久就来找我了。
郭仁泰是谁,竟然让郑绍文如此在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人。
郭仁泰,原名杨,湖北沔阳人,早年丧父母,被叔叔卖到应城县一个姓郭的家庭收养。成年后,郭仁泰在膏盐矿工作,后来加入了“汉流”帮派,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了帮派的老大,还开了一家茶馆,过上了体面的生活。然而,抗战爆发后,蒋军决定取缔各地的帮派组织,郭仁泰因为没有背景,被捕入狱。幸好,陶铸得知此事后,认为“汉流”帮派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便通过李范一将郭仁泰保释了出来。
出狱后,郭仁泰趁着武汉沦陷之际,带领以前的帮派兄弟,收集了蒋军丢弃的武器,组建了一支200人的游击队。他表示愿意归陶铸指挥,陶铸也接受了他,并将郭仁泰任命为应城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长。到1939年,第三大队发展成了300余人的队伍。
不过,郭仁泰虽然领导游击队,但他毕竟出身帮派,缺乏军事经验,队伍很快在日伪军的扫荡中溃败。为了保命,郭仁泰选择了投降,接受了伪鄂西保安司令杨谦山的收编,成为副司令。他的部队也很快壮大,拥有了1000余名官兵,装备了大量武器。
虽然投降了,郭仁泰并不完全与新四军为敌,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对新四军的感恩之情,因此很少与新四军发生冲突。然而,由于郭仁泰的身份过于敏感,陶铸决定将其重新收编。1940年1月,新四军将郭仁泰的部队改编为第6团,郭仁泰继续担任团长。
为了确保改编的顺利进行,陶铸派郑绍文去主持改造工作。李先念特别交代郑绍文,要小心谨慎,避免再次遭遇郭仁泰的叛变。郑绍文仅带了警卫员、勤务员和饲养员,任务是整顿第6团的纪律,并将队伍改造为正规军。
在整训过程中,郑绍文严格要求,部队里只能称“同志”,不再称“大哥”或“三哥”,并且严肃军纪。这使得郭仁泰的部队逐渐脱离了帮派的气息,逐渐变得更像一支正规军。为了防止叛变,郑绍文将第6团与其他部队隔离,并加紧整顿,逐步把队伍带向正规化。
整训后的第6团焕然一新,郑绍文的努力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李先念也在接见第6团时,对郑绍文表示了高度赞赏,认为他的努力让部队变得更加团结和有纪律。
然而,没过多久,郑绍文收到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郭仁泰再次叛变了!他不满新四军的整顿,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最终选择投降伪军。郑绍文与李先念商量后,决定不给郭仁泰重新加入新四军的机会。李先念认为,郭仁泰没有忠诚可言,纯粹是因为在伪军中失去了地位才想着回来。最终,李先念决定给郭仁泰一些钱,并让他继续留在伪军中。
1949年武汉解放后,郑绍文偶然路过应城县,想起了郭仁泰,于是前去探访。席间,郭仁泰透露了一个重要情报:他曾经的部下李春山正准备策划暴动。郑绍文立刻指示相关部门采取行动,成功捣毁了李春山的暴动计划。
尽管郭仁泰为郑绍文提供了有用的情报,但在后来的调查中,发现他家中私藏了六支枪支。对于是否将郭仁泰绳之以法,李先念决定考虑郭仁泰曾经的贡献,最终决定不追究他的责任。为了让郭仁泰安度晚年,李先念指示地方政府每月给他发放生活费,直到1973年郭仁泰去世。
郭仁泰的一生充满了叛变与求生,最终他在老年时依然受到了新四军的宽容与帮助,这也反映了战时的复杂人性和对于旧部的宽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