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们继续关注春秋战国的历史。齐桓公虽然被称为“春秋第一霸主”,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能够完全控制楚国、秦国和晋国这三个大国。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地理上的距离,二是实力的差距。
更糟糕的是,齐桓公晚年面临着选立继承人的问题,这也为他的去世后,齐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最终,齐国的贵族们互相争夺权力,国家陷入了内乱。而在这个背景下,晋国则悄然崛起。
从地理上来看,晋国占据了山西的大片土地,相比之下,齐国位于山东的平原地带,晋国的地理位置更具优势。山西高原的地势优势,使得晋国在战略上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从血统上讲,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血统更为纯正,而齐国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则是外臣出将入相,相比之下显得逊色。
虽然晋国最终称霸的是晋文公重耳,但实际为晋国打下基础的,是他的父亲晋献公。在晋献公的统治下,晋国攻灭了许多敌对国家,如骊戎、耿国、霍国和魏国等,还击败了狄戎,并通过采用荀息的假道伐虢策略,摧毁了虞国和虢国,最终实现了“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霸业。
然而,晋献公在扩展疆土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有效管理这些新占领的地区。当时,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实行郡县制,另一种是通过分封的方式将土地分给亲信和家族成员。很多人误以为秦始皇是郡县制的创立者,实际上,任何一位领袖在面对领土管理时,都会想到这种方式,关键在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是否允许实施。
当晋献公面对这些问题时,他选择了后者:将土地分给自己的亲戚和信任的将领。在他的安排下,太子申生被派往曲沃,重耳去蒲镇,夷吾则被派到屈城。这种分配方式看似合理,特别是曲沃对晋国的重要性极高,它的存在足以与晋国的首都翼城抗衡,因此晋献公依然把太子申生视为未来的接班人。而重耳和夷吾虽然地位稍低,但也被安排在关键的地方,这保证了他们的支持和权力。
然而,随着晋献公年事渐高,他对三个儿子的权力平衡开始感到忧虑。太子申生虽然能力出众,但他的一旦上位,可能会通过个人实力迅速夺权,这对晋献公来说是一种威胁。于是,晋献公开始通过削弱太子申生的权力,来避免太子可能带来的风险。
如果太子申生实力强大,接班问题就不会是问题。但假如他无法压制重耳和夷吾的竞争,那就会导致权力斗争的局面。晋献公在这一点上没有处理好,导致了日后晋国内部的分裂。贵族们根据各自的利益分为三个派系,分别支持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这为晋国后来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最终,太子申生被杀,重耳和夷吾被迫逃亡。晋献公死后,三个派系之间的斗争再次爆发,原本支持申生的人开始分裂,部分转而支持重耳和夷吾。尽管晋献公在位时为晋国打下了强大的基础,但他晚年的策略,使得晋国的政治局势变得极为复杂。
晋献公的历史评价一直不高,这与他的后代,尤其是晋文公重耳的崛起密切相关。许多史书在描述重耳时,都强调他如何在乱局中拨乱反正,把晋国重新带上正轨。因此,为了突出晋文公的伟大,晋献公的评价自然会被贬低。
这让我联想到唐朝的李渊与李世民。李渊在史书中被描绘为一位无能的帝王,而李世民的成功则成为大唐兴盛的关键。其实,李渊的角色并没有那么简单,他同样是一个有着复杂政治局势的帝王。而晋献公和重耳的关系,也有些类似于李渊和李世民:一位政治斗争中的有心人,一位表面上的“无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