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能被“清廉正直,一身正气”这样的话语形容,是许多官员梦寐以求的荣誉。在悠久的五千年历史中,确实涌现了许多有着高洁品德的官员,他们的事迹被传颂千古,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比如宋朝的包拯,人称“包青天”,和明朝海瑞,他以清廉刚直闻名,这些官员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但在辽代,也有一位同样值得称道的官员,虽然不如包拯、海瑞那般广为人知,却以极其简单朴素的形象,做到了真正的“清廉”。他就是张俭。
张俭为官,生活极其简朴,甚至穿着粗布衣服上朝,这样的品格和行为,使得他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佩。甚至连当时的皇帝也对他格外重视,给予了他特殊的待遇。那他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皇帝如此看重呢?
要了解这一切,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提拔张俭的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圣宗是辽国历史上极为出色的皇帝之一。或许大家对他并不熟悉,但提到他母亲,萧绰,大家就一定有所耳闻。她在历史上以“杨家将”的反派角色著名,但她并没有剥夺儿子的权力,而是耐心地辅导他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君主。
辽圣宗从小聪慧,年仅十一岁便登基为帝,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展现出非凡的治国才能。母亲萧绰的辅佐,使得他成为了一位极具智慧和远见的帝王。在辽圣宗的治理下,辽国不仅开疆拓土、富国强兵,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建立,实施了许多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辽圣宗选择臣子的标准非常严格,他希望自己的官员不仅要忠诚,而且必须具备相当的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在他的要求下,朝中大臣个个都能德才兼备。正是在这样严谨的选拔标准下,张俭被提拔到了朝堂。
当时,张俭还只是地方上的一名小官,名气并不大,但他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节俭。他的节俭早已在当地官员中传为佳话。当辽圣宗途经此地时,一些同僚向他推荐了张俭,称他是当地的宝贝。为了验证这份推荐,辽圣宗立即召见了张俭。
见到辽圣宗时,张俭并不像其他官员那样低头哈腰,而是保持着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这让辽圣宗十分赏识。加上张俭为人真诚、刚正不阿,辽圣宗当即决定将他带到朝堂上重用。
果然,张俭没有辜负辽圣宗的期望。尽管他性格耿直,和一些同僚的关系不太融洽,但凭借着卓越的政务能力、对国家的忠诚,以及一心为民的高尚品格,他迅速赢得了辽圣宗的信任和支持。
张俭的节俭,更是成为了朝廷的榜样。作为权臣,他的节俭程度令人震惊。他的食物简单到一顿只吃一道菜,连皇帝赐予的美食都拒绝了,理由是这样的做法太过奢华浪费。他的官服也非常朴素,普通官员的衣服多为丝绸,但张俭却选择了麻布衣服,因为他认为丝绸太过奢侈,百姓的需要比他穿好衣服更为重要。
他的节俭并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上。张俭从不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他将所有俸禄积攒下来,悄悄地帮助那些贫困的百姓。许多被他资助的贫民直到去世也不曾知道,原来是这位赫赫有名的张宰相在背后默默帮助了他们。
当辽圣宗临终时,他把儿子辽兴宗托付给了张俭,要求他继续辅佐。辽兴宗虽然也是一位有能力的皇帝,但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喜欢奢华消费。张俭多次劝诫他要节省开支,但辽兴宗一开始并未完全听从。
有一天,辽兴宗悄悄在张俭的麻布长袍上烧了一个小洞,想看张俭是否会换掉这件衣服。结果,张俭始终没有换衣服,继续穿着破洞的长袍上朝。辽兴宗惊讶不已,深深佩服老师的坚守和廉洁。他感到愧疚,决定通过国库为张俭提供新的衣物,甚至开放国库中的金银财宝让他挑选。然而,张俭只选择了两匹布,他表示只需一套新官服便足够,并再次劝谏辽兴宗不要沉溺于奢侈,应该为百姓着想。
听了张俭的劝告,辽兴宗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消费观念,逐渐向简朴的生活方式靠拢,并更加尊敬张俭。两人共同治理国家,使得辽国逐渐进入了一个稳健发展的时期。
张俭的品德和行为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节俭、为民着想的精神,至今仍然为人们所钦佩。他身居高位,却依然保持简朴作风,始终关心百姓疾苦。他的事迹教会我们,真正的好官,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更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身体力行地去为百姓谋福祉。张俭的精神,也应该成为当今所有官员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