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56年,克里米亚战役后,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打击。沙俄的黑海舰队在英法联军的攻击下被摧毁,尼古拉一世也因精神压力过大去世。他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面临着一个重要选择:继续在欧洲碰壁,还是寻找新的突破口?随着沙俄在欧洲的西方野心遭遇挫败,目光转向了东方。
俄国的东进策略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只有840名哥萨克骑兵,带着征服的梦想跨越了乌拉尔山,踏上了西伯利亚的土地。叶尔马克,这个曾是江湖盗贼的领袖,在伊凡雷帝的任命下,开始了征服西伯利亚的事业。经过几十年,沙俄的疆域几乎扩大了十倍,最终延伸到了太平洋。
彼得大帝的“西进”战略,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北方战争,俄国成功夺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建立了通向欧洲的“窗口”。与此相对,凯瑟琳大帝则将目标锁定在南方,持续发动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俄土战争也因此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东方的情况不同,1685年,沙俄与清朝的冲突让俄军惨败,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暂时放弃了对中国东北的觊觎。
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后的失败使其无暇顾及欧洲的争斗。与此同时,清朝陷入了内忧外患,太平天国的动乱使得其注意力分散,英法也忙于鸦片战争。俄罗斯看到了突破的机会,开始加紧对东方的扩张。尤其是1847年,尼古拉·穆拉维约夫被任命为东西伯利亚总督,他意识到阿穆尔河(黑龙江)是通向太平洋的门户,决定在这一地区展开军事行动。
十年后,穆拉维约夫趁清朝内外夹击之际,威胁签订《瑷珲条约》,将近60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纳入俄国版图。随后,1860年,又通过《北京条约》获取了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领土,几乎没有流血牺牲。沙俄还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和《伊犁条约》,占领了中国新疆的大片领土,足足有15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德国或十三个英格兰的面积。
随着沙俄在东方的扩张,俄国也为控制中东铁路展开了行动。1896年,沙俄通过与清政府的协议,开始在东北修建铁路,并最终取得了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这些领土和资源为沙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也引发了日本的强烈反应。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尽管沙俄曾一度在远东取得过扩张,但面对日本的挑战,俄国在战争中惨败。
日本的胜利并未改变俄国的东方战略。进入20世纪后,俄国仍在远东和中亚维持着扩张的势头,甚至与日本达成一系列协议,划定势力范围。然而,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并非毫无代价。虽然取得了大片领土,但沙俄并未能够有效地开发这些土地。人口稀少、资源难以有效利用,远东地区在战略上成为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1917年,沙俄政权崩溃,苏联的建立并没有改变对东方的重视。20世纪初,苏联恢复了对中亚和外蒙古的控制,继续延续沙俄的扩张政策。1944年,苏联正式将唐努乌梁海并入国土,完成了沙俄未竟的扩张目标。虽然在斯大林时期,远东的资源被充分利用,但俄罗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社会发展的瓶颈。
到了普京时代,面对西方的压力,俄罗斯再次转向东方,特别是在克里米亚危机后,普京提出“转向亚洲”的战略,并在多个场合强调,21世纪是亚太的世纪,俄罗斯的未来在东方。虽然这种转向策略为俄罗斯带来了短期的政治和经济收益,但其长期效应仍然难以评估。
总的来说,俄罗斯的东方扩张历程从未停歇。无论是在沙俄时期,还是在苏联和现今的俄罗斯,东方始终是其战略重心。尽管这样做使俄罗斯获得了世界上最大的领土,但其社会问题和现代化进程却依然困扰着国家的发展。每当在西方遭遇挫折时,俄罗斯便会回到东方寻找出路,形成了一个历史上的循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