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讨论第3军武器装备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该部队的大小火炮、轻重机枪和步枪等装备情况,但没有涉及到冲锋枪的配备。有些网友提出,1947年这个时间点,国民党军中应该装备有一定数量的冲锋枪,作为中央军部队的第3军,冲锋枪应该有配备才对。那么,关于这一点,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实际上,第3军在装备冲锋枪的问题上,背后有一些特殊的历史背景。当时,第3军根据上级指示,按照第34集团军的要求来补充武器,而这个需求是依据1934年甲种美械军的配置来制定的。按理说,依照这个配置,第3军本应该配备大量冲锋枪。事实上,即使第3军只有第7师和第32师(总兵力约为2万多人,若算上所指挥的保安团,总人数为3万余人),在编制中,冲锋枪的配备数量也应达到2424支,这个数字并不少。
然而,这套甲种军编制当时几乎是超额配置的,即使是第74军这样的部队也未能按编制要求配齐所有装备;而胡宗南起家的第1军也没有搭上这趟“超配”列车。所以,到了1947年,国民党军各部的损失已经非常严重,武器的库存也不足以满足高配需求,实际上大多数部队都无法按照原编制配发武器。
对于第3军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到了1947年10月的清风店战役之前,第3军的装备统计显示,实际配备的冲锋枪仅为187支,型号为司登冲锋枪。这一数量距离原定的超额配备差距较大,甚至连原定配置的零头都不到。这意味着,冲锋枪的数量根本不足以装备到班排级单位,主要还是配备给一些直属单位。与当时其他中央军相比,第3军配备冲锋枪的数量偏少。
例如,第34集团军下属的第16军和第92军,这两个军在中央军中与第3军的位置类似,但它们的冲锋枪配备要比第3军多得多。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第3军驻扎在石家庄,地理位置相对孤立,不像平津地区的部队那样能便捷地获得补给。因此,第3军及其指挥的保安团大多只能使用收缴的日式武器,而日式武器中并没有冲锋枪。因此,第3军的冲锋枪配备自然不如其他部队。
尽管如此,第34集团军并没有放弃改善装备的努力。集团军显然知道,按照甲种军的标准去要求装备,虽然上级未必能如数配发,但提出更多需求至少能促使下发更多装备。所以,尽管第3军知道装备补充的难度,但还是试图通过提出更高的需求,来争取更多的武器。
然而,第3军并没有等到更多装备。就在需求清单提交后的几天,第3军的军部和第7师便在清风店战役中被彻底击溃。根据当时的缴获报告,并未提到冲锋枪的缴获情况,但提到了“自动步枪30支”。这里的“自动步枪”通常指的是某些轻型机枪,虽然在战报中机枪是单独列出的,但这30支“自动步枪”是否为司登冲锋枪就成了一个疑问。
到了11月的石家庄战役结束后,缴获清单明确提到了冲锋枪164支。如果清风店战役中所提的30支“自动步枪”正是冲锋枪,那么加上石家庄的164支,恰好接近第3军上报的187支冲锋枪。但也有可能是那30支“自动步枪”并非冲锋枪,且在激烈战斗中被炸毁一部分,剩余的大部分都被缴获。
从石家庄战役的缴获情况来看,第3军军部和第7师的冲锋枪数量并不多,冲锋枪的主要配备还是集中在第32师。而值得注意的是,第3军直属的野炮营位于石家庄方向,这个营可能配备了一些冲锋枪。
总结来说,第3军在覆灭之前的冲锋枪配备数量相对较少,这一情况与其驻扎位置、补给难度以及当时整体的装备短缺息息相关。尽管如此,仍有努力争取更多装备的尝试,只是未能等到补充的机会。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够更清晰地了解第3军在1947年面临的装备困境,及其冲锋枪配备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