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桑尼亚的东海岸,本应矗立着非洲最大的深水港,却成为了人们不愿提起的“烂摊子”。六年前,中国曾承诺投入数百亿美元,帮助坦桑尼亚建设一个直通全球的贸易门户,但如今,却发现坦桑尼亚在做出“明智选择”的背后,却转向了英国和日本。六年过去,坦桑尼亚的决定是否带来了繁荣,还是让这个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回到上世纪60年代,刚刚脱离殖民统治的坦桑尼亚正面临经济困境。尤其是矿产资源的运输,靠马匹和人力运送,效率极低。尽管坦桑尼亚向多个西方国家寻求帮助,希望修建一条铁路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这些国家要么不愿参与,要么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忽视了坦桑尼亚的困境。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伸出了援手,决定帮助坦桑尼亚修建坦赞铁路。成千上万的中国工人远赴非洲,面临极其艰苦的施工环境:荒山、野兽、缺乏物资,但他们没有退缩。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长达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终于完工,不仅解决了矿产运输问题,也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还在坦桑尼亚的医疗领域提供了长期援助。从1960年代起,江苏的医疗队就开始派遣医生前往坦桑尼亚,帮助当地改善医疗条件。比如,林小俊医生一家三代人都投身援非医疗事业,在坦桑尼亚成功完成了上百台眼科手术,帮助无数人恢复视力。中国医生的专业和奉献赢得了坦桑尼亚民众的尊敬。
到了2013年,随着坦桑尼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有了更高的目标:建设一个深水港,以提升海运能力,推动更多产业的发展。坦桑尼亚主动找到了中国,提出合作建设巴加莫约深水港。中国积极响应,计划投资100亿美元,不仅建设港口,还将开发经济特区,预计可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许多人认为,这一项目将成为坦桑尼亚新的发展引擎,甚至有人期望它能成为“非洲的深圳”。
然而,到了2020年,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时任总统马古富力宣布取消与中国的合作,称中国的条件“苛刻”且影响国家主权。尽管实际原因可能是双方在港口运营权方面未能达成一致,坦桑尼亚最终转向了英国和日本。
开始时,英国表现得非常“慷慨”,表示愿意参与港口建设。然而,当谈判深入时,英国却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不仅要求获得更长时间的港口运营权,还强行要求符合欧盟的环保标准。相比之下,这些条件远比中国最初提出的还要严格。坦桑尼亚急于寻求新合作,却未深入评估这些条件,结果陷入了困境。
日本也同样给出了承诺,但其实际能力远远不足。日本在大型港口建设方面缺乏经验,资金支持迟迟不到位,连基本的施工方案都没有按时提供,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结果,巴加莫约深水港的建设陷入停滞。
到2024年,原本应该是港口建设热火朝天的地方,依然是一片荒凉。中国提前运送的施工设备由于长期无人维护,已经生锈成废铁。曾经的“非洲深圳”梦想,如今变成了泡影。
而坦桑尼亚的失误不仅仅是一个未完成的港口。首先,原本计划创造的10万个就业岗位消失了,导致青年失业问题严重。坦桑尼亚的失业率长期维持在15%左右,许多年轻人无法找到工作,经济发展也因此停滞不前。从2018年坦桑尼亚GDP增速达到7%到2022年跌至4.7%,经济几乎“腰斩”。
坦桑尼亚虽然拥有丰富的天然气、优质的咖啡和腰果等资源,但没有深水港,这些资源始终无法出口,成了“守着金山却吃不上饭”。相比之下,坦桑尼亚的邻国却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吉布提通过与中国合作建设港口,经济飞速增长,GDP翻了一番,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肯尼亚通过中国的帮助修建了蒙内铁路,物流成本降低了40%,经济增速稳定在5%以上,民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坦桑尼亚见证了邻国的成功,开始反思自己的决策。在2021年,哈桑总统上台后,立即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明确表示要扩大与中国的投资与贸易合作。
2024年,坦桑尼亚终于重新启动了巴加莫约深水港的建设。尽管由于当初的拖延,项目的成本增加了20亿美元,工期也推迟到2027年,但中国的参与再次让坦桑尼亚看到希望。同时,中国在坦桑尼亚建设的光伏电站逐步投入使用,缓解了电力短缺的问题,偏远地区的电力供应逐渐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便利。通信网络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农村地区的村民能够用手机上网,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畅通。
这些变化让坦桑尼亚人民对与中国的合作重新充满期待。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哈桑总统亲自赴北京参会,中坦赞三国元首签署了坦赞铁路激活项目的备忘录。如今,坦桑尼亚的双边贸易额已达到8.88亿美元,继续成为中国在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
坦桑尼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只要继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凭借巴加莫约港和完善的铁路网络,它有望成为东非的贸易枢纽。邻国的成功是坦桑尼亚发展的有力证明,坦桑尼亚的未来,依赖于明智的合作选择——真正互利共赢的合作,而不是单方面的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