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战争中,曾位列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遭遇惨败,这对清朝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这场失败并没有让清朝放弃海权,反而催生了海军建设的新起点。仅仅15年后,清朝海军迅速崛起,令外界刮目相看。尤其是在1909年的东沙岛争夺战中,清朝海军竟然迫使日本屈服。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清朝海军的崛起,最终能够在与日本海军的对决中取得胜利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海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军事技术频繁侵犯中国主权,而日本对台湾的觊觎更是让清政府感到深深的危机。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提出的“海塞防并举”的战略,并指派李鸿章和沈葆桢负责加强北洋和南洋两支水师的建设。
尽管清政府内部管理混乱,建设现代化海军的任务仍显得异常艰巨。沈葆桢基于国家财政和技术条件的现实,建议先强化北洋水师,待条件成熟后再考虑南洋水师的建设。清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开始着手实施。
在晚清时期,面对日本的军事挑衅和外交压力,清政府推动了自强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推动全国自我振兴和改革。尤其是日本军队登陆台湾后,李鸿章强烈建议清廷每年拨款400万两白银,专项用于海军建设和发展。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北洋舰队逐渐成型,成为一支具备现代战斗力的海军。然而,刚刚崛起的北洋海军却在甲午战争中遭遇严峻考验。
甲午战争自1894年开始,分为三个阶段。前两阶段主要集中在陆战和海战。特别是在黄海的海战中,北洋海军遭遇了重大挫折。日本联合舰队凭借更快的速度和精准的战术,迅速从右侧包围了清军舰队。清军指挥失误,且通信混乱,导致右翼舰队很快被日军击溃。北洋舰队的旗舰在混战中遭受严重炮击,指挥官丁汝昌也因此重伤。
在丁汝昌负伤后,定远号接管了指挥。尽管定远号尝试反击,希望能击沉日本的松岛号,但由于弹药短缺和战术失误,未能有效打击敌舰。日本舰队在短暂交火后得以撤退并调整战略。日本海军军官伊东祐亨在回忆中也感到震惊,称松岛号在遭受炮击后依然没有沉没,堪称奇迹。最终,北洋舰队在这场战斗中失去了五艘巡洋舰,还有四艘战舰受损。相较之下,虽然日本海军也有损失,但远不如清军惨重。这场失败标志着北洋海军的战斗力遭受重创,也宣告了清朝海权的衰落。
《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清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七亿两白银的赔款使国家财政几近崩溃。尽管国内局势紧张,清政府依然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决定投入重金重建北洋海军,并引进新式战舰以增强国防。
为此,清廷派遣官员前往欧洲,特别是德国和英国,采购了多款先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如“海容”、“海筹”和“海天”等。这些新战舰耗费了清政府逾千万两白银,标志着北洋海军重建的初步成果。然而,这一庞大的开销也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为了支持海军的长远发展,清政府还重新启动了海军学堂,培养新一代海军人才。然而,资金短缺、政治腐败和地方官僚的阻力,使得海军建设进展缓慢。尽管如此,清政府依旧通过借贷和增税等方式筹集资金,但重建后的海军仍未能在国际舞台上恢复往日的辉煌。
在华居住了近五十年的英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深感同情地评价道:“这个庞大的国家时常试图振作起来,让人一度以为它将开启伟大的崛起之路,但不久后,它又沉寂下去,仿佛一切努力都只是昙花一现。”
1896年,清政府向英国和德国购买了五艘巡洋舰,包括“海天”、“海圻”、“海筹”、“海容”和“海琛”,这些新舰成为晚清海军的主力。这些战舰的设计参考了日本海军的“吉野”号,显示出清朝对现代海军战术和技术的重视。此外,清政府还向德国订购了四艘先进的鱼雷艇,继续利用战前购置的小型舰艇,逐步恢复了海军的活力。
然而,清朝的海军重建之路并不顺利。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列强争夺中国海港的狂潮,多个重要军港纷纷落入外国手中,极大地限制了北洋海军的活动范围。与此同时,光绪帝的变法图强遭遇了慈禧太后的反对,改革未能持续,海军建设也因此停滞。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朝的海防在大沽口遭到严重破坏,北洋舰队的“海容”舰投降,其他几艘舰船被俘。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列强要求摧毁清朝沿海防御设施,并在沿海驻军,导致海军基地和防御工事全数废弃。赔款进一步加剧了清朝财政危机。
面对这一切,清政府将重心转向陆军改革。1903年,陆军改革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36镇新式陆军,每年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训练和武器装备,导致海军建设资金更加紧张。之后几年,清政府未能再购置新舰,而“海天”号在1904年触礁沉没后,也未能得到替换。
1905年,日本在对马海战中的胜利让中国重新意识到海权的重要性。随后,1905年五大臣的海外考察报告指出:“海军不立,不仅是无军,而且是无海”,这促使清朝开始重视海军建设。1907年,清朝派遣海荣号和海筹号两艘舰艇前往东南亚进行友好访问,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国际影响力。
1911年,清朝派遣海圻号舰前往英国参加庆典,顺道访问其他国家,成为第一艘完成环球航行的中国大型军舰。次年,随着清朝退位,清朝的海军也随之结束,但其技术和舰艇为新成立的民国海军奠定了基础。
民国初年,海军的重建面临内外困境,清朝遗留下的舰艇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即便如此,这些舰艇仍参与了历史上的多次重大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清朝遗留的舰艇在长江自沉,以阻挡日军进攻。
最终,在1938年武汉战役中,中山舰在舰长萨师俊的指挥下,英勇抗击日军,最终在空袭中沉没,成为中国海军抗战精神的象征。
萨镇冰作为见证清末民初海军兴衰的关键人物,在1952年去世,深切关注国家命运,留下了许多关于中国海军发展的珍贵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