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明朝的局势已经稳定,朱元璋开始了对功臣的分封。那些曾经随他征战沙场的将士,最终都成为了明朝的重要人物。在这些人中,朱元璋只封了六位公爵:徐达、李善长、李文忠、冯胜、邓愈和常茂。而其中的常茂,却是唯一没有任何战功的公爵。那么,为什么他能被封为公爵呢?
常茂的高位,与他的父亲常遇春有着密切的关系。常遇春是朱元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他一直陪伴朱元璋征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地位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极为重要。然而,洪武二年,常遇春在北伐途中病倒,并在回程时去世。朱元璋得知消息后非常悲痛,亲自带着太子朱标前往城外迎接常遇春的灵柩,并追封他为开平王。
如果常遇春没有死,按理说,他应该成为六大公爵之一,继承他的爵位的将是他的长子常茂。因此,常茂能成为公爵,这其实是合情合理的事。但除了这一原因外,我认为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为了朱标。
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并将年仅13岁的长子朱标立为太子。当时,常遇春的妻子蓝氏生下了一个女儿,朱元璋决定将这两个孩子定下娃娃亲,安排朱标与常遇春的女儿成婚。随着朱标被立为太子,常遇春的女儿自然成为了太子妃。尽管两人还很年幼,并未真正结婚,但朱元璋已经为他们铺好了道路。
到了洪武四年,常遇春的女儿正式嫁入东宫,成为太子妃。常茂也因此成为了太子朱标的妻弟,这让他在未来的权力斗争中拥有了一定的依靠,朱元璋对他寄予了厚望。
洪武五年,朱元璋为常茂赐婚,将冯胜的长女嫁给他。这一婚姻关系足以显示出朱元璋对常茂的重视。冯胜虽然只有两个女儿,但朱元璋还是将长女嫁给了常茂,次女则许配给了自己的儿子朱橚。通过这些联姻,常茂的地位迅速上升,不仅有父亲常遇春的影响力,又得到朱元璋和冯胜的支持,似乎一切都在为常茂的未来铺路。
然而,常茂并没有能够继承父亲的英勇和才华。可能是由于生活环境过于优越,他反而变得懒散。尽管朱元璋多次让他随军出征,希望能为他提供立功的机会,但常茂始终没有做出什么显著的成绩。
不过,朱元璋并未因此疏远常茂,反而在给予他机会的同时,也不断鼓励他。即使常茂没有在军中立下战功,朱元璋始终保持对他的支持。但最终,常茂还是因为一次冲动的行为,丢失了自己的公爵地位。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任命冯胜为大将军,带领傅友德和蓝玉等人出征北方。这次北伐的目标是招降北元的将领纳哈出。冯胜对常茂寄予厚望,但常茂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能力,反而在战场上闯了大祸。
在与纳哈出的接触中,常茂因误解引发了冲突,甚至拔刀伤了纳哈出。这本可以顺利投降的局面,却因常茂的鲁莽行为而彻底破裂,导致了战局的失败。冯胜非常愤怒,并与常茂彻底决裂。消息传到朱元璋耳中后,他大为震怒,将冯胜的兵权收回,同时召回常茂,并将他贬往广西龙州。
虽然朱元璋没有直接惩罚冯胜,但对常茂的处罚相当严厉。然而,常茂在龙州并没有收敛,反而因为私生活的问题再次惹出麻烦。他娶了赵氏为妾,并且为了赵氏压制当地官员,最终引发了赵宗寿的起义。这一事件使得常茂的名声更加败坏。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常茂并没有像历史上记载的那样死于病痛,而是选择了“诈死”。根据《恭城县志》记载,常茂假死后,带着他的妾室隐居在桂林恭城县,并且在当地留下了四个儿子,常茂家族的后代还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常家村”。
常茂为何要放弃郑国公的高位,选择在小县城隐居呢?我认为,常茂承载了太多的压力。作为常遇春的儿子,他背负着巨大的期望,始终无法活成父亲那样的英雄。面对重重期待,他或许更希望过一种简单平静的生活。无法承受这些压力,常茂最终选择了逃避,过上了隐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