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最为悲惨的,甚至比溥仪还要凄惨。要了解光绪的遭遇,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身不由己”。他的一生始终被慈禧太后牢牢控制,甚至在临终时,他也决定打破这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件事。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子嗣数量常常代表着一个王朝的命运。一个国家处于盛世时,皇帝往往会有很多子嗣。就拿清朝来说,康熙皇帝在位时最为强盛,他一共有35个儿子,而他的孙子乾隆皇帝虽然没那么多,也有17个儿子。
然而,到了乾隆的儿子咸丰皇帝那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咸丰只有一个儿子——同治皇帝,而同治的母亲正是慈禧太后。一个儿子的局面很危险,万一这个唯一的继承人出了问题,整个王朝都难以维持。
可悲的是,同治皇帝不仅没有能力,还在19岁时因感染天花去世,连儿子都没有留下。如果咸丰还有其他儿子,他或许还能有所选择,但他只有同治一个儿子,只能让他继位。即使同治年纪尚轻,仅六岁,也只能继承大位。
同治去世后,大清朝必须尽快找到新的皇帝。为了决定继承人,慈禧太后和其他几位王爷、朝廷大臣开了会议。值得注意的是,慈禧并不是咸丰的皇后,她的身份更像是权力的象征。因此,同治去世后,慈禧和咸丰的皇后——慈安太后一起,成为了两个太后。
这时,继承人的选择变得更加复杂。慈安太后比较低调,不像慈禧那样热衷于权力,因此继承人的问题由慈禧太后决定。她选择了一个便于自己控制的人——她的外甥,五岁的载湉(后来即光绪皇帝)。这时,大家感到非常惊讶,其他亲王们松了口气,庆幸自己没有被选中,而慈禧的妹夫醇亲王奕譞则痛哭失声,显然无法接受这一结果。
1875年1月27日,载湉正式登基,成为光绪皇帝。尽管他年仅五岁,实际年龄甚至不到四岁,但仍然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光绪登基后,他便搬入紫禁城,开始由慈禧太后照顾。
慈禧太后为了更好地控制光绪,努力塑造出一个“慈母”的形象,让光绪听从她的命令。但光绪并非完全被慈禧的权威所打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当光绪皇帝十六岁时,他正式成年,按理说,应该由他亲自执掌大权。然而,慈禧显然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尽管有些大臣准备逼迫慈禧退位,出乎所有人意料,慈禧竟然主动提出让光绪亲政,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但光绪的亲政并没有改变实质情况,尽管他拥有了名义上的大权,实际的权力依然掌握在慈禧手中。所有重要决策,还是需要经过慈禧的批准。渐渐地,光绪开始意识到慈禧对他的控制,并产生了反感。
为改变大清的衰败局面,光绪决定实施变法,重用康有为等人,开展维新变法。然而,这一系列变法举措并不顺利,尤其是在触及到守旧派的利益时,慈禧就开始严厉打压变法。最终,维新变法在短短103天后被彻底制止。
变法失败后,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加深。慈禧越来越担心光绪会反叛,最终她以光绪生病为由,将他软禁在一间房里,限制了他的行动。这种压抑的环境让光绪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当光绪病重卧床时,慈禧已经病入膏肓,她对此也没有太多关注。在光绪临终时,太监们为他准备寿衣,但光绪拼尽全力拒绝穿上寿衣,他不想在死后继续受到慈禧的束缚。面对光绪的坚持,慈禧随便说了一句“那就不穿吧”,于是,光绪皇帝成了唯一一位没有穿寿衣下葬的清朝皇帝。
38岁的光绪皇帝去世后,慈禧也迅速病重,第二天便去世,似乎两人的命运注定纠缠在一起,直到最后的终结。
光绪皇帝的一生,几乎从未有过自主的选择。他被母亲慈禧太后完全掌控,身心都没有属于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