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的谥号,或许是中国历史中最具矛盾色彩的一个。前半部分的“武”表示他英勇和威武,而后半部分的“灵”却往往是与恶谥挂钩的,这样的组合让人不禁想象,后世对于赵武灵王的评价充满了复杂情感。
作为战国时期赵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赵武灵王赵雍是个完全与其他国君不同的人物。在秦国迅速崛起,周围各国纷纷低头应对时,他却反其道而行,思考的是如何去打击秦国!他不是想着仅仅阻止秦国向东扩张,而是计划深入秦国的心脏地带,直捣关中,彻底打击秦国。 在整个战国时期,只有魏国在文侯和武侯的领导下,拥有与秦国对抗的潜力。随着秦献公和秦孝公的努力,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实施,山东六国与秦国的距离越来越远,赵武灵王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到赵武灵王继位时,秦国已经在关中地区建立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函谷关、武关、大散关和萧关,四大关隘严密把守,只要秦国牢牢掌控这些要地,其他国家很难对其构成威胁。 当时,赵国的实力不足以按照传统路线直接攻秦,进攻会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于是,赵武灵王决定改变常规,寻找一条不同的道路,绕开秦国防线,创造出一条新的进攻路线。 他提出了一个远离主流路线的奇策:从北方的塞外进入河套平原,翻越北山山系,直接打入关中。这条道路相对容易,因为北山山脉低矮且有豁口,不像其他方向那样崎岖难行。 如果这一计划成功,即便不能完全消灭秦国,也能对其造成重创,为赵国争取到一个更有利的局面。赵国有可能趁机崛起,最终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赵武灵王继位时,赵国的处境并不乐观,尤其是北方的胡人部落(如林胡、娄烦、东胡等)频频袭扰,影响赵国的边境稳定。与此同时,中山国也在赵国腹地形成了威胁,影响着赵国各地的联系。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赵国必须改革军队,尤其是针对北方部族的机动性强的部队。赵武灵王决定引入“胡服骑射”的改革,用胡人流行的服饰和骑兵取代传统的步兵和战车,这一改变极大增强了赵军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有了这支骑兵主力,赵武灵王很快灭掉了中山国,并击败了北方的胡人部族,赵国的疆域也得到了扩展,直到黄河以北的云中、九原等地。赵国有了进攻秦国的基地,只需越过黄河,就能进入今天的陕北地区,向秦国发起进攻。 为了彻底了解秦国的实力,赵武灵王还亲自派遣使团前往秦国进行侦查,调查秦国的军事、政治状况,尤其是观察秦昭襄王的治国之道。秦昭襄王与赵武灵王同样雄才大略,但这两位强人并未发生直接的对抗。赵武灵王在完成侦察后提前返回,并开始为进攻秦国做最后准备。 然而,赵武灵王的计划并未能够实现。为了更好地准备,他将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己则暂时称为赵主父。尽管如此,他并未真正放权。公元前295年,赵何与长子赵章之间的权力斗争爆发,赵武灵王陷入其中,最后在沙丘宫中饿死。 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再也没有继承他的战略理念和军事才华的君主。赵国不仅失去了赵武灵王已经占领的北方领地,还在后来的历史中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到了赵武灵王的孙子赵孝成王时,赵国的北方防线已经退回到山西北部的代、雁门地区。 如果赵武灵王能够多活几年,或许他的计划可以得到验证,赵国也许会对秦国造成巨大的伤害。然而,这一战略存在着明显的弱点。骑兵虽然擅长野战,但缺乏攻坚能力。历史上即便是强大的骑兵军队,如北宋时期的契丹军,也无法突破宋朝的坚守。而赵武灵王的军队虽然强大,但也依赖后勤支援,一旦跨越草原,后勤压力和沿途的游牧民族都可能成为巨大威胁。 赵国的经济基础也限制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尽管赵国商业发达,但农业存在很大短板,战争一旦爆发,后勤必然受限。之后的长平之战更是加重了赵国的经济压力,赵国甚至无法通过向他国借粮来维持战争,最终导致赵国崩溃。 赵武灵王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赵国公族与异姓权臣之间的深刻不信任。赵国的军事和政治体系始终无法像秦国那样充分授权给将领,这也影响了赵武灵王的战略执行力。尽管如此,赵武灵王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短时间内压制了这些问题,而其他国家的君主则未必具备同样的能力。秦国虽然在商鞅变法后实力增强,但并未如赵武灵王想象的那样脆弱,尤其是民心的凝聚力使得秦国的防御极为坚固。 如果赵国真的按照这个战略攻击秦国,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秦国的军队,还有雄心勃勃的秦民。然而,赵武灵王最终未能实现他的战略,赵国未能站在历史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