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和大连是如何被苏联占领的?为何赫鲁晓夫在1955年主动归还?这一切的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博弈。
近代中国,屡次沦为列强争夺的目标。我们经历了闭关锁国的屈辱和步步艰难的奋斗,终于慢慢走向强盛,逐渐不再任人摆布。清朝时期,中国的疆域曾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而今天,我们的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许多领土被列强占领,部分永远失去了,比如外蒙古、乌苏里江以东等,而有的经过艰苦斗争才重新回到我们怀抱,香港和澳门便是这样的例子。
旅顺和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们东临黄海,西邻渤海,南界山东半岛。清朝时,这两个城市就已经是海军重镇,北洋水师便是在这里建立的。至今,我们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也曾在这里进行过改造。因此,这两个地方不仅仅是军事重地,也是京津地区的重要门户。正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旅顺和大连从清朝时期开始就一直受到各国的觊觎。
旅顺和大连的遭遇始于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由于战败,清朝被迫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而这其中就包括了旅顺和大连。然而,日本的这一行动却引发了沙俄的不满。沙俄对这个战略要地同样垂涎欲滴,于是介入了这一问题。在当时,日本并不是列强中的强者,面对沙俄的压力,只能暂时放弃这片领土。
本以为能够保住这块土地,但中国此时的软弱使得我们无力抗衡列强的压力。日本提出,以支付赔偿金的方式换取对旅顺和大连的控制权。尽管国库空虚,我们依旧只能勉强答应。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沙俄再次出手,逼迫中国将这两个城市租借给自己。沙俄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国东北的占领,而日本则愈发愤怒,原本心仪这片土地的他们,竟被沙俄先下手为强。
1904年,日俄两国为争夺东北的控制权爆发了日俄战争。最终,日本凭借强大的军事优势,暂时占领了旅顺和大连。经过激烈的战斗后,沙俄败下阵来,美方介入并提出调停。最终,日俄达成协议,旅顺和大连归日本所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等国为了抗衡德意志帝国,开始争取世界各国的支持。中国为了承诺可以收回失地,加入了协约国阵营,虽然未直接参战,但派遣了大量劳工赴欧洲战场工作。战争结束后,法国和英国未能履行承诺,反而在巴黎和会上承认了日本对中国山东半岛的权益,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屈辱。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日本的野心不断扩展。经过多年的抵抗,中国逐渐摆脱了日本的侵略,但二战结束后,新的博弈再度出现。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提出希望斯大林加入太平洋战争,以加速日本战败。为了争取苏联的支持,英美同意将旅顺和大连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苏联也因此参与了对日作战。
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迅速击败驻守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并俘获了大量敌军。此后,苏联通过与蒋中正的协议,再次获得了旅顺和大连的控制权,建立了海军基地。苏联的占领,意味着中国的领土再次被外力侵占。
随着新中国成立,国内百废待兴,但苏联在此时给予了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两国关系密切。随着国内经济逐步恢复,国际地位逐渐提升,中国也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外交话语权。赫鲁晓夫上任后,苏联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为了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54年,赫鲁晓夫主动提出将旅顺和大连归还给中国,以此换取两国长期友好合作。
虽然当时国内经济并不富裕,赫鲁晓夫依然决定将这些土地归还给中国,并以便宜的价格出售军事基地内的设备和设施,包括飞机、坦克等。这不仅为中国海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还改善了两国的关系。
赫鲁晓夫如此慷慨的背后,除了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外,还有其自身的战略考虑。苏联当时在看重千岛群岛的军事价值,计划将其作为新的海军基地,因此旅顺的战略价值对他们而言已经不如以前。此外,苏联也曾占领过许多中国领土,旅顺的归还或许也是对历史上一些错误的弥补。
1955年,旅顺和大连正式归还给中国。这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上升,也代表了我们逐渐摆脱了外来侵略的阴影,重新站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