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是一部广受欢迎的清朝宫廷剧,也算是一部比较接近真实历史的剧集。之所以说“比较接近”,是因为尽管剧中的许多情节还原了历史,但仍有一些地方与正史有所出入,尤其是在人物设定上,某些人物的身份和作用被明显地错位或改变了。影视剧的目的是让故事更具观赏性和更高的收视率,因此有些地方与历史不完全一致也是正常的。
在《康熙王朝》第17集里,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康熙帝召集大臣讨论是否要裁撤三藩,朝堂上的争论非常激烈。索额图、遏必隆等大臣反对撤藩,而明珠、陈廷敬等人则支持撤藩。遏必隆认为,现在朝廷财政困难,国库空虚,无法承担整顿军队的费用。此时,时任户部尚书的陈廷敬站出来,表示户部账上有足够的钱,足够支撑朝廷三年的支出。若再给他两年时间,甚至能再为朝廷积攒一年的军费。
这番话引发了索额图的强烈反应,他立即弹劾陈廷敬,指责他撒谎。索额图提到,去年发生的地震摧毁了宫殿,太皇太后希望修缮寝宫,但户部却说没钱修建,质疑陈廷敬欺骗皇帝。面对指责,陈廷敬毫不畏惧,反驳道:“若是修宫殿,确实没有钱,但如果是为了整军备战,哪怕挖地三尺,也能找到银子。”康熙帝听后,对陈廷敬的坚决态度表示赞赏,立即下旨赐予他黄马褂和双眼花翎。
这段朝会的场面在剧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人也对陈廷敬的人物形象十分钦佩。其实,历史上也确实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只不过,历史中这个勇敢直言的并不是陈廷敬,而是李霨。根据历史资料,这段朝会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在康熙帝进行三藩撤销前,也就是康熙十二年之前,而陈廷敬的年纪当时大约在35岁左右,显然,他的资历和职务还不足以担任户部尚书。因此,历史上参与该事件的人是李霨,而非陈廷敬。
李霨,字文勤,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他的父亲是明朝的大学士李国缙。李霨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但他立志通过读书入仕,靠着顽强的毅力在乱世中坚持学习,终于在顺治二年考中举人,接着又在两年后中了进士。他后来逐步成为清朝的重臣,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等。李霨为人正直,深受康熙帝和朝廷上下的尊重。
康熙初期,李霨在四辅臣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的意见往往在朝会中被采纳。特别是在三藩之乱期间,李霨尽心尽力,帮助朝廷维持国家财政的稳定,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干。三藩平定后,李霨被加封为太子太傅,康熙帝还特意为他撰写了“文勤”谥号。
李霨的仕途可谓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凭借个人的努力,他从一个贫困的家庭走向了国家的高层。他的忠诚和才干使得他成为了康熙帝信任的重要大臣之一,并且他也在清朝初期的政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李霨于康熙二十三年去世,享年59岁,康熙帝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并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李霨的去世被认为是清朝初期最具影响力的汉族官员之一。
总的来说,剧中虽然将李霨的故事进行了改编,把他换成了陈廷敬,但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设定来看,这一变化也使得剧集的叙事更加紧凑和戏剧化。不过,如果要追溯历史,这一幕的真正主角应该是李霨,而非陈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