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历史中,涌现出不少著名的人物,其中有些人家喻户晓,而有些则鲜为人知。不过,有一个名字你可能从未听过,那就是马全。虽然他不像其他名将那样广为流传,但他的事迹却充满传奇,他不仅敢于挑战清朝的法律,而且有足够的能力让皇帝也为之一沉。那么,马全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揭开他的神秘面纱。
马全,原名马瑔,出生于1732年,山西曲阳县人。马家的祖先是当地的武术世家,因此他自幼便接受了武术的熏陶,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年轻时,他的武艺便在周围小有名气。到了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参加了武科举,并一举获得了状元的好成绩,成为了武进士,并被任命为二等侍卫,这不仅为他个人争得了荣誉,也让他的家族光耀门楣。
然而,马全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侍卫,他被派往福建担任游击将军。但在一次与同僚发生争执时,二人竟然动起手来,马全一拳将对方打进护城河,差点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幸好有提督及时赶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由于这次暴力事件,马全被总督免职,最终不得不返回家乡。面对家人,马全也感到颇为愧疚。
不过,马全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就选择安于现状。虽然在家乡呆了两年,他并没有打算就此放弃,而是决定再度前往京城。通过朋友的帮助,马全成功找到了教习的工作,开始教授士兵们武艺。第二年,他决定再次参加科举,但按照当时的规定,已经被罢官的人是不能再参加科举的。然而,马全并不以此为难,反而巧妙地修改了自己的名字,从马瑔变成了马全,并将户籍改为大兴县人。经过这一番变动,他成功获得了参试资格。
马全参加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举人考试,并再次考中了举人。然而,他伪造名字和户籍的事情最终还是被发现了。不过,主考官对马全的能力十分看重,力排众议,决定为他保密。尽管如此,马全和主考官都清楚,自己已经违反了律法,但马全毫不畏惧,他直言不讳地说:“只要能中科举,违反多少律法也无妨。”可见,他对自己的实力充满自信,丝毫不把清朝的律法放在眼里。
接下来,马全继续参加了武科的会试,并成功晋级,最终进入了由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在这场激烈的比拼中,马全再次脱颖而出。令人意外的是,乾隆皇帝一眼认出了他,问道:“你就是那个被罢官的马瑔?”马全毫不隐瞒,向皇帝详细说明了自己曾经因争执而被罢职的缘由。乾隆皇帝听后深感佩服,认为马全能够两度考中武进士,这完全靠的是实力,而非运气。于是,乾隆皇帝决定不追究他的违规行为,甚至亲自任命他为头等侍卫。
此后,马全的仕途一路顺风顺水。他先后担任了江西南昌镇总兵、江苏苏松镇总兵等职,最终升任了江南提督、甘肃提督和四川提督,并获得了孔雀翎和黑狐褂等荣誉,显得如同“开挂”一般。但这一切都源于马全凭借自己的实际能力,逐步获得的地位和荣誉。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马全刚刚被任命为四川提督不久,便接到朝廷命令,要求他征讨金川,保卫边疆。尽管他手下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但马全依然决定亲自上阵,既是为了报答朝廷的厚恩,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战斗初期,马全获得了一些小胜,但很快就遭遇了敌人的围困。尽管他拼尽全力,最终还是力不从心,在战场上英勇牺牲。几天后,马全的死讯传到京城,乾隆皇帝听闻后悲痛不已,赐予他“壮节”谥号,并追封为云骑尉。
马全的经历虽然并不如一些名将那样波澜壮阔,但他的拼搏精神和实际能力却值得我们学习。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实力派”这一词语,不畏挫折、勇敢奋斗,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就。虽然他未必成为历史上最辉煌的人物,但他却是一个值得我们今天铭记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