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通过廉价无人机对俄罗斯炼油厂的持续袭击,已经将俄罗斯的防空系统推到了极限。这些无人机攻击不仅有效地摧毁了俄罗斯的重要基础设施,还使得俄罗斯在后方的防御变得越来越脆弱。
军事专家指出,俄罗斯军方对民用设施的保护几乎处于次要地位。官僚主义的管理问题和缺乏统一指挥,使得俄罗斯在防空和防御战略上出现了严重的漏洞,导致其前线的优势逐渐被削弱。
俄罗斯军事观察员弗拉德·什列普琴科分析认为,敌人已经认识到,精准打击炼油厂所带来的经济和后勤损失相当于摧毁了前线的几十辆坦克。这些无人机攻击不仅破坏了俄罗斯的炼油厂,还影响了其战略空军基地、化肥工厂等重要设施。
例如,6月1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发动了代号为“蛛网”的行动,使用了百余架无人机,成功攻击了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多个战略空军基地。8月28日,约200架无人机袭击了克里米亚的多个重要目标,爆炸声整夜不绝。10月5日,乌克兰的无人机成功袭击了位于彼尔姆州的一座大型化肥厂,摧毁了重要设施。
这些袭击的频次和规模不断扩大,乌克兰以极低的成本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俄方透露,至少18家炼油厂遭到了系统性的攻击,造成汽油价格大幅上涨,燃油短缺情况加剧。虽然俄罗斯有强大的防空系统,但由于防空资源的有限性,其防御重点放在了前线和关键军事设施上,导致民用设施的保护几乎被忽视,后方防御变得空洞。
俄方防空系统面临的极限压力,导致其无法有效应对来自乌克兰无人机的频繁攻击。甚至有报道称,俄罗斯防空系统的能力已经到了无法覆盖所有炼油厂和油库的地步,使得这些设施几乎成了“不设防区”。
面对无人机的威胁,虽然俄罗斯并非没有应对方案,但由于国内的官僚主义,解决方案的执行进展缓慢。专家指出,伊朗已经成功采用一种简单且廉价的被动防护方法,通过在炼油厂周围设置5至7米高的屏障,能有效减少敌方攻击的破坏力。然而,俄罗斯的官僚主义作风却拖延了这一方案的落实,使得基础设施的防护漏洞未能及时弥补。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将防空部队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军种,拥有独立的指挥权、预算和决策权。这一改革可能意味着国内权力和资源的重新分配,但不解决这些内部矛盾,俄罗斯就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威胁。
虽然俄罗斯高层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一些临时措施,如禁止汽油出口等,但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手段。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彻底改革防空系统,消除官僚主义对防御措施的拖延。如果这种改革继续被拖延,俄罗斯可能面临的不仅是能源短缺,还可能是一场全面的燃料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