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的停摆已持续超过一周,未来局势如何发展,谁也无法预测。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中国商务部在国庆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早晨发布了重磅公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中国正式对稀土及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举措迅速且精准。
这次的稀土出口管制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力度和精确度远超以往:
首先,管制范围大幅扩展。 无论是原产地为中国,且在管制清单中的稀土,还是采用中国技术生产的稀土物品,若其价值占比达到0.1%或以上,出口前都需要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证。这一举措突破了以往仅限“本土直接出口”的限制。
其次,稀土相关技术的出口也全面受限。 此次管控不仅涵盖了稀土的开采、冶炼与分离等公开技术的出口,还延伸到了生产线的装配、维护和修理等环节。同时,涉及稀土的技术资料和数据(如设计图纸、工艺规范、加工程序等)也在管控之内。更重要的是,投资合作、联合研发等非贸易形式的技术转移同样被纳入管控,确保了“技术全链条封堵”。
第三,精准锁定稀土的敏感用途。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两则公告,凡是涉及军事用途或管控名单内的实体,申请出口稀土的,原则上不予批准。此外,稀土如果用于研发和生产先进芯片、可能涉及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或者制造相关半导体生产设备、测试设备等,均会采取逐案审批的严格方式。这种严格模式既保证了合理用途,也严防了技术滥用。
如果与今年4月的稀土管制政策相比,会发现此次政策不仅针对稀土的直接供应源头,而且为中国稀土这张“王牌”加装了一把“锁”——无论稀土最终在哪里生产,只要涉及中国技术或中国原产稀土,必须遵循中国的规则。
这一系列的管制措施精准地打击了美国军工的核心利益。美国的多款军用装备对稀土的依赖已达到不可或缺的地步:例如,每架F-35战斗机需要约417公斤的稀土,其中大部分用于雷达系统、激光制导装置及发动机涂层;海军装备的稀土需求量更大,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需要约2600公斤,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则需约4600公斤;甚至美军的反辐射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等武器,也需要稀土永磁电机来控制导弹的姿态和飞行方向。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直言不讳地指出:“部分境外组织和个人将原产中国的稀土产品直接或加工后转移,直接或间接用于军事等敏感领域,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某些国家一方面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另一方面却依赖中国的稀土生产武器,这种“玩两面手法”的行为,应该被制止。
可以看出,中国不仅牢牢掌握着稀土这一“王牌”,而且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控了“出牌”的节奏。如果美国继续推行与中国的“脱钩断链”政策,那么首先需要考虑一下自己手中的“牌”是否足够强大。
背后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中国始终遵循规则,讲理,但也不会容忍任何不公的行为。如果你对中国进行挑衅,中国完全有能力让你付出代价。这不是挑衅,而是中国捍卫自身安全与利益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