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的选拔标准非常严格,要求士兵能够负重百斤,日行百里,使用强力的12石弓。这种弓的拉力约为360公斤,对于一般士兵来说,几乎难以使用,只有那些从小训练、具备特殊天赋或家传武艺的人才能掌握。虽然弓的威力巨大,但单发的攻击力较强,长时间的使用对普通士兵来说几乎不可能完成。因此,这种弓主要用于破阵和突破敌军防线的关键时刻,而不是作为常规武器。魏武卒的阵法虽然不明确,但推测其主要还是以近战为主。
魏武卒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个高薪且高福利的职业军人。他们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家族的骄傲。魏武卒的优势不在于兵员的数量,而在于其精英化的训练和装备,每个魏武卒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要求体能、年龄、身高和体重等各方面符合标准。每年都要经过数次的训练、评审,只有最优秀的士兵才能最终留下。在魏武卒的强大战斗力和精良训练的支持下,吴起曾带领五万魏武卒击败过大秦锐士40万的传说。
然而,随着吴起的离去,魏武卒逐渐走向衰落,这与魏惠王的无能密不可分。魏国的地理位置本来就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魏文侯和魏武侯的政策较为明智,通过与秦国的对抗和与其他国家的良好关系维持了国家的稳定。但魏惠王上台后,由于对外政策的失误,魏国的敌人越来越多。魏武卒作为魏国的“危国之兵”,在魏国强盛时期还有条件培养,但随着国家的衰退,这支军队的培养成本变得无法承受,一旦损失,恢复的难度极大。
魏文侯时期的魏国的确是强盛的,阵容豪华,翟璜、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人才云集。但在魏武侯时期,魏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依然处于上升期,但实际上已经开始显现出人才的流失和政策的失误。尤其是在魏武侯听从公叔痤的建议将吴起赶走后,魏国的衰退趋势愈加明显。
魏武侯的错误决定直接导致了魏国的困境。魏国与赵国的三年战争本来是可以胜利的,但由于吴起的离去,魏国的后方受到了楚国军队的威胁,最终导致魏国丢失了魏文侯时期所争取到的中山国。这一切,都源于魏武侯一系列失误的决策。
至于五万魏武卒击败秦国五十万大军的故事,虽被吴子兵法记载,但在史记、战国策等正史中并未出现。这个故事更可能是后人为了夸大吴起的战果而虚构的。事实上,在战国前期,秦国的国力相对较弱,根本无法调动五十万兵力。即使是当时最强的楚国,也无法实现如此庞大的兵力动员。因此,五万魏武卒击败五十万秦军的故事,更多地反映了吴起军事才能的传奇性,而非实际的历史事实。
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战国各诸侯国的生产力和动员能力都非常有限。魏国能维持一支装备精良的常备军已经相当不易,尤其是在魏国强盛时期的扩张和掠夺中,魏国的经济得到了支撑。但随着秦国崛起,魏武卒虽然仍具备较强战力,但其数量有限,且兵员补充困难。与此同时,秦国实施的军功制和庞大的兵力优势,使得魏武卒的优势逐渐消失。魏国衰退的原因在于多方面:首先是统帅能力的缺失,其次是地理位置的劣势,第三则是魏国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魏武卒的兵力。尤其是在马陵之战后,魏国接连失败,土地和经济已经无法支撑魏文侯时期的辉煌,重建魏武卒变得不可能。
综上所述,魏武卒的消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与国家的内外形势变化有关,也与魏国统治者的决策失误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