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与同盟国签署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成功地避免了年轻政权的覆灭,成为苏联早期历史的转折点之一。尽管如此,苏联却一直不太愿意谈论这段历史。
事实上,苏联政府在长期内视这份条约为“丧权辱国”的象征,而列宁,作为条约签署的关键人物,签约后却面临着极大的政治危机。他的威望大幅下降,甚至一度面临被推翻的危险。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苏俄高层虽然表面上团结,但实际内部早已派系丛生,权力斗争激烈。在探讨背后权力斗争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列宁是如何用“屈辱”的方式挽救国家的。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一战,但遭到协约国集团的拒绝。于是,苏俄开始寻求与德国谈判。德国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苏俄需要割让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拉脱维亚在内的大量土地,还要支付30亿卢布的赔款。
此时,苏俄政权刚刚建立,财政空虚,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全球的劳动人民都在注视着苏俄。如果苏俄屈服于帝国主义,支付赔款并割地,这无疑会丧失其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于是,苏俄高层迅速分裂成了三个主要派别。
首先是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强烈反对签署和约,认为宁愿继续与列强作战,也绝不能屈辱签字。尽管布哈林的立场获得了广泛支持,但考虑到当时苏俄军队的战斗力很差,这种做法显然不切实际。
其次是托洛茨基领导的“折中派”,他们主张先暂时不签约,通过一些外交手段缓和与德国的关系,认为德国国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即将爆发,德国不敢轻易发动攻击。因此,只要拖延时间,情况自然会好转。
而列宁和他支持的少数派则认为,必须立即签订和约,换取国家存活的空间。尽管列宁得到了斯大林、季诺维也夫等人的支持,但大多数人无法理解这一决定。1917年12月,苏俄召开会议,400多名代表出席,最终只有13人支持列宁的主张。
1918年1月,苏俄政府召开了更为重要的高层会议,60位权势人物投票决定国家未来的道路。结果,布哈林获得了32票,托洛茨基16票,而列宁仅获得15票。这使得列宁的观点被边缘化,他几乎成为组织中的“异端”。然而,一周后,和谈恢复了。
作为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是否真的糊涂了?事实上,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列宁的判断简直是准确无误的。当时,苏俄依然不愿签约,德军在2月18日突然发起大规模进攻,苏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德军迅速推进。看到这一局面,苏俄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托洛茨基最终支持列宁,决定接受德国的条件并签署和约。
但此时,德国反而表现得不急,继续推进军队,每天都推进约50公里。直到2月23日,德国才同意恢复谈判,不过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条件。苏俄若签约,将失去32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5000万居民,90%的煤炭资源,73%的铁矿石,以及1/3的铁路。更糟糕的是,签约后,苏俄的腹地将暴露在敌人面前。
这一新的条件再次引起了激烈争论,布哈林等人再次组成多数派反对签约,然而,列宁坚持签字。托洛茨基最初反对,但在列宁威胁辞职后,为了避免分裂,托洛茨基最终选择支持列宁,最终以7票对4票,列宁的主张获得了通过。
在整个过程中,列宁总共提出了18次辞职,但最终他成功促成了和约的签订。尽管如此,列宁的威望暴跌,许多人甚至称他为“卖国贼”,认为他应当被逮捕。然而,这一决定从长远来看无疑是正确的。
从两次表决到谈判恢复,我们可以看出,苏俄的领导层其实非常清楚当时的局势。尽管布哈林等人表现出理想主义,托洛茨基则表现出反复无常,但列宁的判断非常理性。即使这种选择看似“耻辱”,但为了国家的生存,列宁做出了最明智的决定。
这一过程中,斯大林一直坚定支持列宁,这一点反映了他的眼光与格局,这也是他在后来的苏联历史中能够最终胜出的关键。
历史充满了戏剧性,列宁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避免了苏俄的灭亡,甚至为后来历史的反转奠定了基础。1918年11月,德国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议,苏俄随即废除了《布列斯特和约》,而到1922年,苏联与魏玛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德国放弃了此前的领土和赔款要求。
列宁的举措,虽然饱受争议,却为苏俄争取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也为他自己赢得了历史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