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俄一开始便内耗惨烈:1918年列宁力挽狂澜,却差点成“卖国贼”
迪丽瓦拉
2025-10-13 14:31:49
0

在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与同盟国签署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成功地避免了年轻政权的覆灭,成为苏联早期历史的转折点之一。尽管如此,苏联却一直不太愿意谈论这段历史。

事实上,苏联政府在长期内视这份条约为“丧权辱国”的象征,而列宁,作为条约签署的关键人物,签约后却面临着极大的政治危机。他的威望大幅下降,甚至一度面临被推翻的危险。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苏俄高层虽然表面上团结,但实际内部早已派系丛生,权力斗争激烈。在探讨背后权力斗争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列宁是如何用“屈辱”的方式挽救国家的。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一战,但遭到协约国集团的拒绝。于是,苏俄开始寻求与德国谈判。德国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苏俄需要割让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拉脱维亚在内的大量土地,还要支付30亿卢布的赔款。

此时,苏俄政权刚刚建立,财政空虚,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全球的劳动人民都在注视着苏俄。如果苏俄屈服于帝国主义,支付赔款并割地,这无疑会丧失其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于是,苏俄高层迅速分裂成了三个主要派别。

首先是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强烈反对签署和约,认为宁愿继续与列强作战,也绝不能屈辱签字。尽管布哈林的立场获得了广泛支持,但考虑到当时苏俄军队的战斗力很差,这种做法显然不切实际。

其次是托洛茨基领导的“折中派”,他们主张先暂时不签约,通过一些外交手段缓和与德国的关系,认为德国国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即将爆发,德国不敢轻易发动攻击。因此,只要拖延时间,情况自然会好转。

而列宁和他支持的少数派则认为,必须立即签订和约,换取国家存活的空间。尽管列宁得到了斯大林、季诺维也夫等人的支持,但大多数人无法理解这一决定。1917年12月,苏俄召开会议,400多名代表出席,最终只有13人支持列宁的主张。

1918年1月,苏俄政府召开了更为重要的高层会议,60位权势人物投票决定国家未来的道路。结果,布哈林获得了32票,托洛茨基16票,而列宁仅获得15票。这使得列宁的观点被边缘化,他几乎成为组织中的“异端”。然而,一周后,和谈恢复了。

作为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是否真的糊涂了?事实上,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列宁的判断简直是准确无误的。当时,苏俄依然不愿签约,德军在2月18日突然发起大规模进攻,苏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德军迅速推进。看到这一局面,苏俄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托洛茨基最终支持列宁,决定接受德国的条件并签署和约。

但此时,德国反而表现得不急,继续推进军队,每天都推进约50公里。直到2月23日,德国才同意恢复谈判,不过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条件。苏俄若签约,将失去32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5000万居民,90%的煤炭资源,73%的铁矿石,以及1/3的铁路。更糟糕的是,签约后,苏俄的腹地将暴露在敌人面前。

这一新的条件再次引起了激烈争论,布哈林等人再次组成多数派反对签约,然而,列宁坚持签字。托洛茨基最初反对,但在列宁威胁辞职后,为了避免分裂,托洛茨基最终选择支持列宁,最终以7票对4票,列宁的主张获得了通过。

在整个过程中,列宁总共提出了18次辞职,但最终他成功促成了和约的签订。尽管如此,列宁的威望暴跌,许多人甚至称他为“卖国贼”,认为他应当被逮捕。然而,这一决定从长远来看无疑是正确的。

从两次表决到谈判恢复,我们可以看出,苏俄的领导层其实非常清楚当时的局势。尽管布哈林等人表现出理想主义,托洛茨基则表现出反复无常,但列宁的判断非常理性。即使这种选择看似“耻辱”,但为了国家的生存,列宁做出了最明智的决定。

这一过程中,斯大林一直坚定支持列宁,这一点反映了他的眼光与格局,这也是他在后来的苏联历史中能够最终胜出的关键。

历史充满了戏剧性,列宁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避免了苏俄的灭亡,甚至为后来历史的反转奠定了基础。1918年11月,德国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议,苏俄随即废除了《布列斯特和约》,而到1922年,苏联与魏玛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德国放弃了此前的领土和赔款要求。

列宁的举措,虽然饱受争议,却为苏俄争取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也为他自己赢得了历史的回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教... 在甲午战争中,曾位列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遭遇惨败,这对清朝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这场失败并没有让...
原创 三... 三国的三大巨头——刘备、曹丕、孙权,是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虽然有人认为三国三巨头应该包括曹操,而不是...
原创 大...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英雄辈出,许多英雄在乱世中崭露头角,也有无数人在战火中陨落。李氏父子趁...
原创 历... 黄巢,这个历史人物,常常被我们提到,却总是带着许多争议。他既是唐朝的起义领袖,也是一位被历史评价复杂...
原创 美... 历史上的今天:萨沙谈美国与俄罗斯的战略纵深 作者:萨沙 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纵深,究竟谁更大? 18...
原创 撕... 在坦桑尼亚的东海岸,本应矗立着非洲最大的深水港,却成为了人们不愿提起的“烂摊子”。六年前,中国曾承诺...
原创 胡... 在之前讨论第3军武器装备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该部队的大小火炮、轻重机枪和步枪等装备情况,但没有涉及到...
原创 美... 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正式独立。那时的美国领土仅包括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
原创 毛... 说到中国革命的历史,毛泽东、毛泽民和毛泽覃三兄弟是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们三人出生在湖南韶山冲的一个普...
原创 末... 末次信正是日本在二战时期有名的海军将领与外交官,1880年6月30日出生于山口县,是旧德山藩武士末继...
原创 唯... 自1978年《中日友好条约》签订以来,中日两国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弑兄杀弟逼父退位!为何李世民反... 从玄武门的刀光剑影到贞观之治的盛世光环,一场政变改写的不仅是李唐王朝,更是中国历史的评价法则——当权...
原创 为...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值得铭记的时刻。比如在1368年5月13日,冯胜指挥明军...
原创 王... 刘宇环,这个名字在中国航空圈内,可谓响亮无比。她不仅是中国空军第六批女飞行员中的佼佼者,更是中国南方...
原创 清... 在清朝的上朝过程中,关于大臣是否需要站着和语言的使用,流传着很多不同的说法。我们来一一揭开这些疑问。...
原创 打... 在1856年,克里米亚战役后,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打击。沙俄的黑海舰队在英法联军的攻击下被摧毁,尼古拉...
抗战史上的今天:10月12日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
原创 探... 在中国的历代官制中,清朝的官制尤其复杂且精细,这一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朝各项事务的顺利开展。对于...
原创 战... 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给半岛北部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美军的大规模空袭将几乎所有城市摧毁,除了经济损...
原创 周... 周瑜,这位东吴的英勇大将,英年早逝,年仅36岁,他因箭伤复发去世。然而,他的美丽妻子小乔最终的命运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