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临终时,他深知蜀汉的未来并不乐观。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暗中布置了一招“后手”,确保即使他不在了,蜀汉也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这一“后手”人物并非著名的将军,也不争权夺利,但在关键时刻,他却出手果断,直接击败了两位实力强劲的将领,为蜀汉赢得了近三十年的喘息空间。
那么,这位关键人物究竟是谁?他又是如何打败两位“奇才”将领的呢?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诸葛亮会如此信任他?
诸葛亮的心腹大患
诸葛亮最头疼的,是军中的两个“麻烦制造者”——魏延和杨仪。
魏延,虽然是一位打得胜仗的猛将,但性格火爆,如同一颗定时炸弹。从刘备时期起,魏延就屡立战功,斩敌将如割草。然而,他的最大问题是桀骜不驯,凡事不听别人指挥,常常我行我素。别人建议撤退,他反而要进攻;别人说防守,他偏要出击。诸葛亮在世时,虽能压制住魏延的性子,但一旦他去世,谁还能控制这头猛虎?
杨仪则更让人头疼。作为诸葛亮的秘书,杨仪有着出色的文职能力,掌管军中文书、策划军事策略方面得心应手。但他的心眼儿极小,时常与魏延产生矛盾。两人虽然表面上能够维持表面的和平,诸葛亮若去世,必定会撕裂这层脆弱的和谐,整个军中恐怕会陷入混乱。
诸葛亮知道,若没有人能控制住这两个人,蜀汉的根基可能会随之动摇。于是,他心生一计,决定依赖一个外表平和、实际却极具谋略的人——费祎。
费祎的秘密使命
当时,费祎在蜀汉军中并不显山不露水,四十多岁的他人缘很好,给人一种老好人的印象。然而,这正是诸葛亮看中的地方。因为他觉得,费祎的平和外表能帮助他在魏延和杨仪之间行事,不易引起怀疑。
在诸葛亮临终时,他把费祎叫到床前,交给他一个极其机密的任务:监视魏延和杨仪,防止他们在自己死后扰乱局面。这个任务的难度不言而喻——魏延不仅兵权在握,而且脾气暴躁;杨仪虽然文官出身,却心机深沉,掌控着军中的情报。费祎需要在这两位人物的“眼皮底下”收集情报,简直是走钢丝般危险。
然而,费祎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巧妙地以“和为贵”的姿态,与魏延和杨仪保持接触。他常常与魏延喝酒聊天,利用魏延好喝酒的习惯,套取了魏延的野心。魏延常在醉酒后语出狂言,夸口道:“丞相一旦去世,我魏延必定接管一切!那个文官杨仪,岂能与我并肩?”
费祎顺势将这些话透露给杨仪,杨仪听后愤怒至极,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要制止魏延的野心。这样一来,费祎便成功地揭开了这两人的心腹之事,知道了他们之间暗藏的争斗和各自的野心。
暗藏杀机的撤军令
诸葛亮临终前,有一个看似简单的安排:让杨仪负责指挥军队撤退,魏延则负责断后。这是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安排,实际上却藏有巨大的隐患。诸葛亮心里清楚,魏延是一个不容约束的人,他一定会不满杨仪的命令,甚至可能作出反叛行为。
果然,诸葛亮刚一去世,魏延就开始表示反对撤军,气焰嚣张地说:“我们不应撤退!丞相已经死了,但我魏延还在!谁能说了算?”而杨仪则毫不示弱:“丞相临终遗命让我负责撤军,你如果不服命令,就是违抗军令!”两人争执不下,军中士兵也陷入了困惑,不知道该听谁的命令。
就在这时,费祎站了出来,他装作调解,但实际上正仔细观察两人的动向。费祎很快发现,魏延正在暗中调集自己的部队,准备以武力对抗杨仪,甚至谋图篡权。费祎毫不迟疑地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其他将领。
于是,军中的将领们商议后决定先发制人。马岱带领队伍迅速包围了魏延的营地。魏延见状准备反抗,但他的一些亲信部队在关键时刻选择倒戈相向。最终,魏延在逃亡途中被马岱追上并斩杀,惨死在草地上。依照当时的法律,魏延的家人也都被满门抄斩,连带着连三族也被诛除。
杨仪的结局
魏延死后,杨仪以为自己得到了安稳的局面,然而他却忽视了费祎的眼睛始终盯着他。杨仪在回到成都后,试图取代蒋琬,争夺丞相的位置。然而蒋琬是诸葛亮指定的继任者,他深得民心,稳重谦和。
杨仪对这一点心生不满,私下里不断抱怨,并且越来越过分。有一次,他在醉酒后竟言辞激烈地说:“要早知如此,我当初就该投降魏国!”此言一出,事情变得不容忽视。
费祎迅速将杨仪的叛国言论报告给刘禅,刘禅听后大怒,下令将杨仪流放。即便杨仪被流放到遥远的地方,他依然不悔改,甚至写信向朝廷诽谤政权。最终,朝廷决定彻底解决杨仪,派人将其逮捕。杨仪临终时,因大祸临头,选择在狱中自尽,最终含恨而死。
诸葛亮的巧妙布局
通过费祎的巧妙安排,诸葛亮不仅避免了魏延和杨仪的破坏,还成功为蜀汉赢得了近三十年的稳定局面。若非诸葛亮在临终时布下这一“后手”,蜀汉可能早早陷入内乱。然而,由于这次精准的布局,蜀汉得以延续,百姓也因此度过了一段安定的时光。虽然最后蜀汉依然灭亡,但这段时间无疑对国家和百姓来说,极为宝贵。
历史往往在微小的细节中改变,一个人的远见和精妙布置,有时足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