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连某造船厂的卫星图像再次引发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热议。图像显示厂区出现了封闭式的白色结构和灰色分段块,结合此前曝光的疑似电磁弹射轨道斜角构件,外界普遍猜测中国第四艘航母——首艘核动力航母,代号004型,已经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
对此,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在回应相关问题时表示,“我们始终根据国家安全需要和装备技术发展推进航母建设。”这一表态被解读为对技术路线的间接确认。
从辽宁舰的改装入门,到福建舰在电磁弹射方面的突破,中国航母技术实现了一个跨越。福建舰已经顺利完成歼-15T、歼-35、空警-600三型舰载机的弹射测试,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
如果004型采用核动力,舰艇就能基本摆脱常规动力对补给体系的依赖,具备更长的远洋部署能力,成为移动中的“国土支点”。军事专家指出,核动力航母的无限续航能力可以大幅提升战略投送效率,例如从本土到波斯湾的部署时间,理论上可以比常规动力缩短大约5天。
13万吨级的想象空间
外界普遍认为,004型的排水量有望突破13万吨,甚至可能超越美国的福特级航母;该型航母未来可能搭载70架以上的舰载机组合,包括隐身战机歼-35、预警机空警-600,以及一系列攻击型无人机。
更关键的是,卫星图像中出现的四条弹射轨道结构,暗示其可能配备四部电磁弹射器,最高时速下可实现每小时约120架次的出动。相比蒸汽弹射,电磁弹射在能量利用效率、维护简便性和对机型的适配范围方面具备明显优势,理论上也更有条件为重型无人机提供起飞能力。美国福特级航母曾因电磁弹射系统的故障频发而陷入困境,而福建舰的顺利测试则被视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工程化能力更为成熟。
核动力与常规动力之争背后的技术博弈
将航母选用核动力,并非仅仅追求所说的“无限续航”。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推动作战体系的全面升级。常规动力航母需要大量空间来储备燃油,因而常常挤占了舰载机用来携带燃油和弹药的库存空间。
核动力航母能节省出不少空间,使得航空燃料的携带量提升约70%,弹药的搭载量也能增加约20%。这就能显著延长高强度作战的持续时间。与此同时,取消舰载尾部烟囱的设计,不仅优化了甲板布局,降低了舰体的雷达反射面积,还为未来定向能武器等新型设备预留了电力接口。如果中国在核动力航母上取得突破,将把“弹射型”和“核动力”两大前沿技术融于同一舰体,进而在西太平洋的战略格局中产生深远影响。
从追赶到领跑的工业逻辑
中国航母建设速度的背后,是完整的自主创新产业链支撑。曾任职的印度中将吉里什-卢特拉就感叹,印度因依赖“美制技术、俄制装备”的拼凑模式,导致核动力航母计划十多年停滞不前;而中国则实现了从钢材、雷达、发动机到弹射软件等各环节的国产化,逐渐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大连造船厂采用的“塔式造船法”支持多模块并行施工,这与江南造船厂的“巨型总段法”形成互补,凸显中国在同时推进多艘航母项目方面的工业实力。这样的产能与工艺协同能力,是中国在航母领域实现持续快速推进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