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时代,最高荣誉就是“公爵”封号,听起来像是贵族中的贵族,是不是很“高大上”?但问题来了,这些“公爵”国,在春秋时期竟然一个个都没能撑起大国的场面。
什么宋国、杞国、祝国、虢国,听着名字就一副王者风范,结果春秋一轮下来,它们不是被灭了,就是成了背景板。
更奇怪的是,这些“公爵”国的祖宗都是历史上的顶级大佬,有商朝、夏朝、甚至炎黄帝的后裔!按理说,这些国应该拿下春秋霸主才对,结果为什么它们都只能在春秋五霸的背后躲躲闪闪?
“公侯伯子男”,听着像从小就该背的古文口诀,可真要按西周的标准理解,还真全错了。
这五等爵位并非真正的“军政排名”,而是后世人根据《礼记》《孟子》类古籍想当然总结的。尤其那“公爵”,根本不是谁拳头硬、地盘大,而是祖上有荣光,今天给个排面。
西周设立八大“公爵”诸侯国,分别是宋、杞、祝、焦、蓟、陈、虢、虞。
这些国家的共性只有一个:出身高贵,祖宗牛气。比如宋,是殷商王室后裔微子启领着族人被分封于商丘;杞是夏后氏的子孙;陈、蓟、焦、祝都说自己是尧、舜、黄帝、炎帝的后代。
简直就是神仙下凡大合集。
问题来了:这些“祖宗赏饭吃”的诸侯国,手握“公爵”封号,却在春秋战国之际一个比一个低调。不是被灭,就是边缘化,连个“诸侯会盟”都没它们的位置。
原因很简单,这些国家之所以被封为“公”,根本不是因为能打,而是因为能祭。宋国要供奉殷商列祖列宗,杞国要维护夏代香火,焦祝蓟陈就更离谱,干脆成了“政治博物馆”的常驻展品。
也就是说,“你们几个,历史地位高,文化牌坊挂好,至于你们打不打仗,能不能发展,那不是重点。”
换句话说,这“公爵”是个政治摆设。名声响,但手里没有实际兵马,不准扩张,不准挑事,周围还要安排一圈“姬姓亲戚”诸侯盯着。
宋国四周被卫、蔡、陈围住;虢国两侧是晋、秦;杞国更夸张,东周一建,它直接成了邻居后院。
从身份设计上看,这八个“公国”更像今天的“国家级非遗保护区”,周王室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你们不要动,就是稳住“政治正统”的招牌。
可问题是,春秋时期讲的是“诸侯争霸”,拼的是军事实力与政治手腕,靠祖宗是没用的。西周初期的“封神榜”,到春秋时变成了“生存淘汰赛”。
一开场就输了权力起跑线,后期也就别指望有机会逆袭。
说到底,春秋争霸的真正剧本,压根不是“头衔保送”,而是“地缘实力赛”。八大“公爵”国之所以没戏,不是因为它们不想上,而是它们的位置压根没法上。
我们先看虢国。位于今天的河南三门峡,中条山、崤山、华山三面环绕,一脚黄河水,一脚石头缝。它当年被周武王安排在函谷关以东,是为了拱卫关中,属于“国防重地”,但地太窄,缺口太多,发展空间几乎为零。
只要周王室还强,它还能靠后台撑撑。等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周天子自己都得靠洛阳“租房过活”,虢国就彻底没戏。
公元前655年,晋国打着“借道伐虞”的名号,顺路灭了虢,连借条都没打。
再看杞国,老家在今天的山东中部,偏安一隅,本身人少地穷不说,东边是早早称霸的齐国,南边是搞外交拉联盟的楚国,北边还躺着个虎视眈眈的卫国。杞国的地形像个“鱼肚皮”,软不拉几,还四面楚歌。
史书记它“杞人忧天”不是没理由,那真是天天怕被灭,最后还真被灭了。
宋国好点,地处商丘,地势平坦,交通枢纽,是唯一一个“八公”里短暂称霸的。可惜它是“周的客人”——不是周的直属臣子,而是“共尊一祖”的邻国,政治身份本身就有点“半独立”,左右摇摆。
宋襄公于公元前638年发动泓水之战,坚持礼仪,不肯偷袭,结果被楚军击溃,国力一蹶不振。
总结一句话:这些公国,不是没梦想,是天生“住得尴尬”。不是在地理边缘被挤压,就是在政治夹缝被束缚,像在地图上画了个圈,“你就待在里面,别乱动。”
春秋五霸的基本条件是:要么背靠无敌的自然屏障,要么掌握多方战略通道。八大“公国”,没有一个符合标准。他们不是输在出发点,而是压根没站上赛道。
春秋八大“公国”,真要说谁混得最像样,那只能是宋国。
它是商朝后裔微子启建立的政权,于公元前1114年受封于商丘,地处中原腹地,礼仪制度完备,自成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曾在春秋中期有过一段高光时刻。
宋襄公,在公元前638年,借齐国内乱之机出兵助齐复国,赢得春秋话语权,随后出任诸侯会盟的盟主,成为“名义上的春秋五霸之一”。
但这场荣光很快被“仁义治国”的理想主义摧毁——泓水之战中,宋军不乘敌之危,正面交锋,兵败如山倒,宋襄公身负重伤,不久去世。
不过宋国也没就此躺平。公元前532年,宋景公灭曹,逐步扩张;公元前493年,宋康王“行王政”,打败齐楚魏三国,短暂恢复中原影响力。
只可惜,春秋后期三家分晋、齐国崛起、楚国反攻,宋国再次沦为目标。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手,宋国被瓜分灭国,贵族四散,宗庙被毁,至此退出历史舞台。
宋国的崛起和覆灭,几乎就是“贵族国家的挣扎全史”:出身高贵,身份特殊,但缺乏强后盾,战略位置暴露,外交孤立无援。
宋国可以短暂做盟主,却做不了霸主,更做不了帝国。
其他“公爵”国家就更不用说了。虢国、杞国、蓟国、焦国、祝国,一个比一个沉寂,或被兼并,或失考据,历史角色更像是“背景板”,在时代长河里留下的,只有地名与传说。
所谓“八公国”,如果在西周时还能靠祭祀和爵位撑门面,到了春秋,就是被地缘和现实狠狠打脸的代表。
头衔再响,不顶粮草一车;祖上再光,也不如铁骑三千。春秋战国,讲的是实力不是辈分,历史没有同情弱者,也不尊重空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