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深一度1948年辽沈战役中,一场关乎锦州战局的任务被急匆匆地下达到了八纵指挥部。
然而,这份紧急电令却迟到了整整四个小时才送到段苏权手中。
当段苏权仔细研读电令时却发现,任务目标不明——锦州外围有两个机场,电令却没说明到底要攻占哪一个。
一个是废弃的旧机场,近在咫尺却毫无意义;另一个是可以起降援军的西小岭子机场,却在三十里外。
面对模糊的指令,段苏权谨慎求证,结果却引来总部的一阵笑话:“当然是打能用的那个,不能用的打了干什么?”
这样一个战场上的“笑话”,似乎透着荒诞,但却隐藏着战争最真实的难题。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的序幕在北宁路山海关至唐山段拉开,8纵队接到紧急命令,迅速前往北宁线。
此时,段苏权刚刚接替黄永胜担任8纵的司令员。
接到命令的那一刻,段苏权立即行动,组织部队快速集结,准备从八面城出发前往战场。
在集结部队的过程中,段苏权命令所有连队进行装备检查,确保每位士兵的武器和弹药充足。
部队从八面城出发后,面临着超过800公里的长途跋涉。士兵们带着重装备,白天夜里不停地行进。
为了保持部队的行进速度,段苏权决定采用轮流行军的方式,确保士兵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他们穿过了复杂多变的地形,从平原到山地,不时需要绕过被敌军控制的区域,以避免提前暴露行踪。
经过九天九夜的连续行军,部队终于在9月21日抵达北宁线中段的北镇地区。
到达北镇后,段苏权立即指示部队在该地区进行防御部署。
他安排侦察兵对周边环境进行详细勘察,以确保没有敌军的接近。同时,他也组织士兵们加固阵地,准备迎接可能的敌军攻击。
北镇的夜晚,部队在严密的警戒下度过。士兵们在疲惫中抓紧时间休息,以恢复体力,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1948年9月23日,战斗在北宁线上全面打响。段苏权对战场局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决定采取先围后打的战术。
他明确指示8纵迅速集中兵力,首先对葛文碑的敌军展开进攻。
葛文碑地势较高,易守难攻,是敌军防线中的关键节点。敌军在此布置了五个连的兵力,修筑了严密的工事,企图阻止解放军的推进。
为了提高作战效率,段苏权要求部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包围。
随着命令下达,8纵的各个连队迅速展开行动,从多方向渗透到葛文碑周边,将敌军据点逐步包围。
作战中,炮兵首先对敌军工事进行了猛烈的火力打击,削弱了敌军的抵抗能力。
在炮火的掩护下,步兵以迅猛的速度展开攻势,攻坚小组利用手榴弹和炸药包逐步突破敌军防线,将敌军阵地撕开一道道口子。
敌军虽然顽强抵抗,但8纵的攻势密不透风,各个作战小组配合紧密,切断了敌军相互支援的可能。
经过数小时的激烈交火,敌军阵地逐渐被分割,防线出现了明显的崩溃迹象。
最终,8纵全歼敌军五个连,将葛文碑据点彻底拿下。
战斗刚刚结束,8纵还未来得及休整,就接到了紧急命令,需要立即转移阵地,支援9纵。
此时,9纵正在对国民党93军暂22师的两个团展开围攻。
由于敌军的兵力部署分散,9纵在作战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需要8纵迅速加入,形成合围之势,彻底消灭敌军。
段苏权快速调整部队部署,命令主力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向9纵所在区域推进。
途中,8纵各部严格执行纪律,保持行军速度,同时保证弹药和物资的分发井然有序。
在接近战场后,段苏权指挥8纵主力从敌军侧翼发起攻势,与9纵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切断敌军退路。
敌军两个团在被合围后试图突围,但8纵的增援到达后,战场局势彻底逆转。
8纵炮兵迅速展开阵地,对敌军突围方向进行精准打击,步兵则分区清剿残敌,进一步压缩敌军的活动空间。
经过几轮攻势,敌军抵抗逐渐减弱,最终完全被歼灭。
9月25日战斗刚刚结束,8纵的部队还在收拾战场和整理补给,却接到了新的任务:要求迅速占领锦州外围的机场。
此时,部队的体力和精力都已经在连续作战中被大量消耗,而后勤补给尚未完全到位。
然而,命令已下达,整个指挥部立刻忙碌起来,参谋人员展开对目标区域的地图勘察和作战部署。
但就在任务展开之初,问题出现了。由于连续高强度作战,8纵参谋长身体过度疲劳,未能及时处理电令,导致这一重要的命令被耽误了四个小时才送到段苏权手中。
收到电令后,段苏权立刻召集指挥人员研读命令内容。
然而,电令的描述并不明确,仅指示占领锦州外围机场,但并未说明具体目标。根据地图和现有情报,锦州外围存在两个机场,一个是旧机场,位于8纵附近,但已经废弃;另一个是西小岭子机场,距离较远,但目前仍在使用。这一模糊的指令使得指挥部在战术选择上出现了分歧。
为了避免行动中的误判,段苏权决定向总部再次请示,确认具体的作战。
目标总部的回应极为干脆,甚至带着几分无奈:“当然是打能用的那个机场,不能用的打它干什么?”
在那个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样的“笑话”难免让人一时哑然失笑。
通过对局势的进一步分析,指挥部确认目标是西小岭子机场。
他在战后虽受到东野总部的批评,但批评更多是针对请示的时间延误,而非决策本身。
总部认为段苏权的请示避免了可能的误判,还表现出他对命令的极高服从性。
就在作战方案刚刚制定完成时,总部突然发来新的指令,调整了任务安排。
这次指令要求9纵接手攻占西小岭子机场的任务,而8纵则暂时留在原地待命。
这个突然的调整让8纵指挥部所有的部署不得不全部中止,而时间的延误也使得敌军利用机场加紧调运增援兵力。
随着9纵开始接手任务,8纵的行动变得更加有限。
尽管如此,段苏权仍然要求部队随时保持战斗准备,以应对可能的变局。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8纵继续监视战场动态,并为9纵的行动提供必要的支援。
1948年10月24日深夜,辽西地区战斗打响,段苏权指挥八纵迅速投入会战。
这次任务异常艰巨,八纵被要求在锦州、沈阳、营口之间的辽西地区与敌军展开激烈交战,同时配合其他部队完成合围,彻底歼灭敌军。
战斗从一开始便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赵家窝棚、六间房、康屯、前后尖岗子等区域成为争夺的焦点。
敌军防线密布且部署有坚固的阵地,阻击战一场接一场地展开。
在赵家窝棚方向,八纵率先对敌军的侧翼阵地发起猛攻。
这一地区地形复杂,敌人利用天然的障碍构筑了多层防御线。
八纵调动炮兵进行连续火力覆盖,迅速摧毁敌军前沿的掩体。
随后,步兵部队按照分组作战计划,从多个方向逼近敌阵,通过交替掩护和逐点拔除的方式逐步推进。
与此同时,在六间房方向,八纵与敌军展开了正面较量。
这一地区的敌人兵力充足且火力配置较强,八纵采取了以小股部队牵制敌正面力量、主力迂回包抄的战术。
夜间的突袭行动尤为关键,八纵利用夜色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敌军阵地后方。
在火力支援到位后,突击部队快速发起冲锋,攻占了敌军的核心阵地。
敌人后续增援被八纵预设的火力点拦截,局部战斗在清晨时分结束,八纵完全掌控了六间房区域。
康屯的战斗则持续了更长时间。这里是敌军重要的交通节点,直接影响到敌军的后勤补给和部队调动。
段苏权分析后决定,集中兵力进行一次全面进攻。
八纵的炮兵先对敌军集结点进行猛烈轰击,大量摧毁敌军储备的物资和弹药库。
随后,步兵部队分批次发起冲锋,敌军依仗地势进行顽强抵抗,双方反复争夺几处高地。
经过持续数小时的激战,敌军伤亡惨重,最终被迫撤离,康屯成为八纵彻底控制的地区。
经过连续多日的高强度战斗,八纵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在辽西地区形成了合围之势。
敌军多次试图突围南下营口或东撤沈阳,但都被成功阻断。
新六军作为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一支精锐,被寄予厚望,但在辽西战场的激烈交锋中逐步被瓦解。
新编22师的大部分兵力被歼灭,其指挥体系也在战斗中彻底瘫痪。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东北军区的空军建设成为了战略重点,而段苏权则被任命为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肩负起了这一全新领域的重任。
面对空军这一全新的作战方式,段苏权凭借在陆军作战中积累的丰富指挥经验,迅速适应并投入到现代化空军体系的构建中。
在担任司令员期间,他系统性地制定了空军的训练计划,从飞行员的基本驾驶训练到复杂的战术应用,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划。
他特别注重作战经验的总结,将辽沈战役和辽西会战中的指挥经验转化为空军作战的参考依据,提出了符合中国空军发展需求的训练方法。
在飞行员培训方面,段苏权强调实战化演练的重要性。
他推动了一系列针对不同作战场景的模拟演练,从侦察到对地打击,再到空中格斗,他的指挥思想影响深远,比如“一搜索、二接敌、三攻击、四集合、五退出”的作战流程,就成为当时空军战术发展的基础。
这一总结在朝鲜战场的高强度对抗中,这些战术方法为中国空军击败更为先进的敌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1955年,段苏权被授予少将军衔。头条深一度
参考资料:[1]王泽强,李民.段苏权同志在平北根据地[J].党史博采(下),2011(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