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之后,太子李建成被杀,秦王李世民最终成功登上皇帝的宝座。李世民能够称帝,少不了尉迟敬德、秦叔宝、房玄龄等人的支持。但如果他能够得到三位错失的猛将的帮助,或许登基的过程不会如此曲折。
那么,李世民错过的这三位猛将到底有何特别之处?他们又为何未能效力于李世民呢?
在事情的起初,李世民并没有意图争夺皇位。他心里仍旧顾念与太子李建成的兄弟之情,虽然因为李建成的污蔑,李世民被贬职,但他并未急于反抗。为了避免太子的陷害,他常常避居在自己的领地里,不愿与李建成见面。如果李建成像廉颇那样胸怀宽广,或许李世民与他可以达成“帝臣和”的局面。然而,李世民表现得太过出色,让李建成感到威胁。渐渐地,李建成开始筹划针对李世民的行动,甚至拉拢李世民的麾下大将。
其中,李建成试图收买尉迟敬德,他送去金银财宝,并承诺高官厚禄,希望尉迟敬德站在自己一边。但尉迟敬德是个忠诚之人,早在李世民有恩于他时,他便立誓不会背叛。所以,他拒绝了李建成的招揽,还多次提醒李世民警惕太子的动向。遗憾的是,不是所有人都像尉迟敬德那样有忠诚心。许多文臣在太子权势面前,选择沉默不言,避免卷入争斗。
最终,秦王府中只剩下了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少数几位忠心耿耿的臣子。这些人曾多次建议李世民铲除李建成,但因“兄弟情谊”被李世民拒绝。与此同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已准备好动手,他们打算用出征突厥的假消息,诱捕李世民。
尉迟敬德从王晊处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将其告诉李世民,并提醒长孙无忌等人做好反击准备。为了让李世民下定决心,尉迟敬德甚至威胁要离开,表示如果不采取行动,他们的生命将不保。最终,李世民意识到形势紧急,决定与手下密谋,在玄武门设伏,果然成功地击杀了李建成,并将李元吉生擒。那些效忠李建成的臣子和猛将,李世民则选择宽容对待,有的流放,有的继续在朝中任职。
然而,李世民在称帝之前,曾错失三位能帮助他打下江山的猛将。如果他能将这些人收为麾下,玄武门事变或许不会如此复杂。
第一位猛将是单雄信,隋唐时期著名的起义人物。在瓦岗军中,单雄信的能力超越秦琼和程咬金,可以和徐世勣一较高下。然而,单雄信与李渊之间有着血海仇怨。李渊在逃避杨广追杀时曾误杀单雄信的哥哥,而李渊未曾询问便直接杀了这个想要帮助他的人。单雄信的兄长死于李渊之手,这使得他无法向李唐投诚。尽管李世民曾试图争取单雄信,甚至在瓦岗军败给王世充后,派人劝说他归顺,但单雄信依然拒绝了。单雄信顾虑的是自己曾多次变换阵营,担心被视为“三姓家奴”,因此不愿投向李世民。假如他能放下这些成见,李世民将会得到一位强力的猛将,甚至能让玄武门之变变得更加顺利。
第二位猛将是梁师泰,他是李元霸的部下,二人曾有过殊死对决。梁师泰和单雄信同样以双锤为武器,他的实力极为强大,甚至能够压制单雄信。但最终在李元霸的帮助下,单雄信才得以逃脱。梁师泰虽然在演义中描写得不多,但若他能在李世民麾下,他可能会成为比徐世勣还要强大的猛将。
最后一位猛将是杨林,评书中的人物,忠心耿耿于隋朝,带领隋军对抗瓦岗军。杨林与李世民的关系较为复杂,尽管他在忠诚度上不输尉迟敬德,但他终究效忠于隋朝。若杨林能投奔李世民,他无疑会成为一位资深的辅佐大臣,但由于他坚守对隋朝的忠诚,他最终未能加入李唐。
这三位猛将,不论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还是虚构的角色,都有着各自的立场和选择。他们或因恩怨,或因忠诚,未能归顺李世民,最终活下来的则是那些能够在变局中抓住机会、坚定支持李世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