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历了极为动荡的岁月,国家深陷各种不平等条约的重压,民众的生活艰难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腐败的清朝政府令人失望,许多人对政府的不作为感到愤怒与失望。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改变现状、拯救国家。于是,一些有着强烈救国救民情怀的人站了出来,力图推动变革。
戊戌变法便是这种变革的产物,它也被称为“百日维新”。这个变法的名字中有“百日”二字,原因就在于这场变法仅仅持续了100天,便被慈禧太后迅速终止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推动变法的几位领袖,特别是谭嗣同,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谭嗣同原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样逃离,但他选择了留下。那么,为什么他没有选择离开呢?这其中的原因,可以通过他与曾国荃之孙曾广河的一次对话来看。
其实,光绪帝能够推动变法,必定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默许。毕竟,若没有她的同意,连最初的“定国是诏”都无法发布。然而,慈禧并不是毫无底线的,她的底线显而易见——那就是她手中的权力。她愿意允许光绪帝进行变法,但前提是不能触及她的权力。如果变法威胁到她的权利,她一定会采取行动。
谭嗣同等人坚定支持光绪帝,主张国家的大权应当回归光绪手中,而不是继续由慈禧掌控。这一立场使得他们与朝中那些依附慈禧的势力发生了冲突。这些贵族与宗亲与慈禧的利益密切相连,一旦他们的利益受到威胁,慈禧必然会采取措施。果然,随着光绪帝的改革触及到慈禧的底线,她发动了政变,将光绪帝囚禁,整个变法也宣告失败。
虽然光绪帝是皇帝,但他的权力远不及慈禧,政变后,慈禧很快便掌控了整个朝廷,变法的支持者们岌岌可危。面对这种局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及时逃离了京城。康有为甚至早早得知风声,带着仆人逃往日本。梁启超的动作稍慢,但也成功躲进了日本大使馆。慈禧的手下即便想抓人,也不能随便冲进大使馆。
然而,谭嗣同并没有选择逃避。在梁启超赶去劝说他一起逃亡时,谭嗣同明确拒绝了。此时,他已做好了为变法付出生命的准备,并将自己的一些手稿和信件交给梁启超保管。梁启超看到他坚定的决心,劝他说:“只有活着才能继续追求变法的希望。”但谭嗣同却回答:“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他选择了牺牲自己。
谭嗣同虽然早已决意赴死,但他依然需要和至交好友探讨自己的选择。除了梁启超和康有为,谭嗣同还有一位重要的朋友——曾广河。曾广河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祖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由于家族的影响,曾广河从小就接触中西方的文化,他的思想十分开明,且十分热爱祖国,痛恨清朝的腐败与外国的侵略。
曾广河和谭嗣同有着相同的政治理想,正因为如此,二人关系十分密切。当变法遭遇挫折后,谭嗣同寻求曾广河的意见,想知道自己是该逃还是该留下。曾广河告诉他:“朝廷严密监视,能逃吗?不能也!”随后,曾广河又问:“你能逃,但光绪帝能逃吗?”听到这话,谭嗣同沉默片刻,摇头说道:“不能。”接着,曾广河问:“你的父亲能逃吗?”虽然父子俩在政治观点上有所不同,但谭嗣同始终怀有深厚的孝心。他不希望自己的选择影响到父亲。
在曾广河的劝说下,谭嗣同下定决心,不再逃避,他选择了留在危机四伏的京城,准备为国家的未来付出一切。他甚至假装与父亲决裂,写下信件以保全父亲的安全。做完这些后,他静待清政府的逮捕,直到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动摇。最终,谭嗣同被捕并遭到处决,但他始终无怨无悔。
谭嗣同死后,曾广河痛不欲生,深感愧疚。他在悲痛中说:“复生之死,实我杀之也!”他后悔没有劝说谭嗣同逃亡,正因为他的劝解,才使得谭嗣同做出了留下来的决定。最终,曾广河在痛苦中自尽。
谭嗣同的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生命反抗腐朽的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人。许多人在他的榜样下奋起反抗,誓要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而努力。
其中,杨昌济便是受谭嗣同影响的典型代表。学生时代的杨昌济积极参与谭嗣同组织的“南学会”,并多次与他讨论思想。杨昌济钦佩谭嗣同的理念,并在得知变法失败后,决定前往日本留学。梁启超和康有为也得知谭嗣同牺牲的消息,他们为他写传记,希望通过这本传记传播变法思想。
谭嗣同的牺牲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在思想上,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成为后人不断追求理想与改革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