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国两位关键人物——赵国大将廉颇和赵国上卿蔺相如的传奇经历。
蔺相如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口才,成功阻止了秦国两次阴谋,保护了赵国的利益。那么,秦国被蔺相如捉弄之后,是否会就此罢休呢?他们接下来又做了什么?
赵国当时拥有一块极为珍贵的和氏璧,天下都知道它的价值,却没人敢直接要求这块璧。赵国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让赵国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唯有秦国能与赵国抗衡。然而,赵国发生了内乱,军队力量大大削弱,国家的实力急剧下滑。
趁赵国虚弱之际,秦国便按捺不住了。秦国王昭襄王向赵惠文王发出了挑战,提出要和氏璧,并威胁如果赵国不给,就会借此发动战争。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作为交换。赵惠文王虽然心有不舍,但又怕不交和氏璧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而且,秦国历来不守信用,这十五座城池的承诺极可能兑现不了。
正当赵惠文王纠结时,宦官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建议赵惠文王将和氏璧送给秦国,表面上看是赵国理亏,但如果秦国反悔,那就是秦国失信。他还自告奋勇,决定亲自去秦国交付和氏璧,并承诺若秦国不履行承诺,他一定会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带回。
蔺相如前往秦国,秦昭襄王接过和氏璧后非常轻视,随意把玩,甚至让妃子们一一传看。蔺相如在旁观察,心中已经明白,秦国并不打算割让城池。于是,他伪称和氏璧有瑕疵,并趁机把和氏璧拿回手中,迅速跑到柱子旁,以和氏璧威胁秦昭襄王割让城池。秦昭襄王被迫答应,并拿出地图随意选择了十五座城。
蔺相如心知秦王并不打算割让城市,于是,他提出需要五天时间准备,要求秦昭襄王在此期间净身斋戒。五天后,秦王果真来取和氏璧,但蔺相如告知他,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蔺相如还责备秦国不守信用,并要求秦国履行割让城池的承诺。如果秦国无意割让,那就别再多说,随时可以取他性命。
蔺相如的言辞让秦昭襄王感到困扰。如果现在杀掉蔺相如,势必会让秦国的信誉受到重创,反而不利于他们的立场。最终,秦昭襄王不得不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次,秦国彻底失败,不仅没有得到和氏璧,还遭遇了蔺相如的五天“软禁”。秦昭襄王怒气难平,决定派白起攻占赵国的两座城池。双方激战,赵国奋力反击,成功阻止了秦军的进攻。
此时,秦国与赵国的力量已经持平,秦昭襄王意识到再战下去两国都会受损,于是提议在渑池举行和谈。赵惠文王对此并不放心,担心自己有去无回。然而,蔺相如劝说他,如果不赴宴,赵国将被视为不守信,反而不利。最终,赵惠文王在蔺相如的劝说下,同意赴会,并要求蔺相如随行。
在渑池会谈时,秦昭襄王强行要求赵王弹瑟,赵惠文王不得不顺从。蔺相如立即站出来,拿着缶请秦王击缶,挑战他是否敢在如此近的距离下杀掉他。秦昭襄王见状害怕,便轻敲了一下缶,赵国史官随即将此事记载下来。之后,蔺相如在和谈中多次巧妙反击秦国的挑衅,最终秦国在此场和谈中并未占到便宜。
经过这两次较量,秦国终于放弃了征赵国的计划。蔺相如和廉颇的守护让赵国得以保全。然而,随着赵惠文王的去世和蔺相如的病重,秦国再次蠢蠢欲动。秦昭襄王听闻蔺相如病危后,立即命令白起进攻赵国。
在长平,秦国发动了猛烈的攻势,赵国全力防守。廉颇坚持防线,不曾有过任何退让。但秦国通过假消息离间了赵国,赵王竟然相信了其中的谎言,决定换下廉颇,任命赵括接任指挥。蔺相如病重时曾明确反对这一决定,但赵王未听劝告。
结果,赵括带领赵军走向失败,在长平战役中,赵国四十万精锐部队被秦军屠戮殆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成为了二流国家。蔺相如因悲痛过度,最终在家中去世。
这个故事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与忠诚,也反映了赵国的兴衰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