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读这篇文章前,麻烦先点个“关注”——方便以后讨论和分享,作者也会更有动力按时产出更好的内容。
文 | 昕昕
有消息说,美国可能要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别小看这东西——单枚造价约130万美元(接近一千万人民币),射程可达约2500公里,理论上从乌克兰境内就能打到莫斯科附近。这就像给人一把超远程狙击枪,让你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威胁到对方后院。
特朗普方面周一表示“我差不多决定了”,但随后又补上一句“我不想把事儿闹大”。这话听起来像是:愿意帮,但又怕把局势推向不可控的方向——典型的想帮却又有保留的矛盾心态。
更有意思的是,乌克兰副主席切尔涅夫提出了一套“分阶段使用”的打击方案——简单说就是先给几枚或几十枚,但不能一次性把所有弹药都放出去,使用要谨慎。先试探性地打几次,观察克里姆林宫和普京的反应:如果没大动静,再逐步扩大打击范围;如果仍没反应,就继续加码,但明确提出“别轰克里姆林宫和普京本人”。这套节奏有点像打游戏的通关策略:第一关试探、第二关扩大、第三关全面开火(但保留某些禁区)。
切尔涅夫还表示,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好几个月——属于“慢慢消耗、逐步逼迫”的策略,目标是通过压力把对方逼回谈判桌。
俄罗斯方面自然不会乐见其成。普京上周警告说,如果美国真把“战斧”交给乌克兰,俄美关系将彻底破裂。他提出两点:一是没有美国实际参与培训,乌克兰很难独立操作这种导弹系统——言下之意是这实际上牵扯到美国的直接介入;二是即便交给乌克兰,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场态势。普京还拿美国之前提供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做例子,说一开始对俄方造成了影响,但俄罗斯的防空系统已经适应并做了相应对策。换句话说,他在表达一种自信:我们有能力应对,你们的短期突破不会长期有效。
更复杂的是美国国内的态度也没有统一。美国海军直接表示不会动用战备库存去调拨这些导弹——意思就是“我们自己也需要这些弹药,不能随便给别人”。于是出现了一个折中思路:给乌克兰一个“简配版”或“青春版”的战斧,而不是完整、直接可投入所有功能的型号。对乌克兰来说,这种有限的支援显然不够令人满意。
把整件事抽象一下,就像一局大型心理博弈游戏。乌克兰希望拿到更强的武器来增加谈判筹码;美国想帮但不想过度介入,因此给出有条件的武器并限制使用方式;俄罗斯则表示“你们爱折腾就折腾吧,我能扛得住、能适应”。于是问题变成了:到底给不给?给多少?允许打到哪里?每一步决定都像在钢丝上走,一不小心就可能把冲突升级成更大的危机。切尔涅夫口中那“数月时间”的试探,其实就是各方在有限空间里摸底线、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件事最令人觉得荒诞的地方是:原本严肃的战争事务,被安排成了类似“限量团购”的节奏——“限量供应、分批发货、看着反应再决定是否追加”。一枚价值百万美元的导弹,被设计成“分期付款”的支援方案,还要看“用户”(普京)的反应打分再决定下一步。
结局如何?目前还难下定论。各方都在试探和博弈,接下来的走向要看未来几个月内的动作和反应。观众们,准备好板凳、瓜子和矿泉水吧,这场大戏还在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