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研究》,经过长时间酝酿,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这不能不说是民国史学界的一件喜事。
民国史研究,是我国历史学科中新垦辟的领域。它自1956年提出以后,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对民国史无人敢于问津。直到七十年代初,中国大陆决定编写中华民国史,这一举动立即在海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二十多年来,学者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共同努力,深入探索,在学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术观点也有新的发展。譬如:
在民国史的体系和架构方面,已经逐步跳出中共党史和单纯政治斗争史的框架。李新主编的《中华民国史》和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国史纲》,试图构筑新的民国史理论体系,在这方面都作过一些尝试。
在辛亥革命史研究方面,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辛勤耕耘,研究的深度、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金冲及、胡绳武编著的《辛亥革命史稿》和李新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一编,反映出中国大陆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水平。
北洋军阀史的研究,长时间被冷落。八十年代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北洋军阀形成的原因、派系矛盾、混战纷争、历史作用及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等,发表了一批论文和著作,如来新夏主编的《北洋军阀史稿》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对北洋军阀政权及其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研究是不够的。八十年代,对西南军阀史的研究,成果显著,西南地区的学者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论著。
民国人物的研究,发展最快,成果也最多。其中,对孙中山的研究是最活跃的领域;对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等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都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一直被视为禁区的国民党军政人物研究,八十年代以来也发生重要变化。学者们对蒋介石、李宗仁、胡汉民、汪精卫、胡适等人物的是非功过、历史地位,给予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出版不少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民国经济史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三十年代经济和抗战的经济,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指出在三十年代,中国经济是在曲折起伏中缓慢发展的。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战略,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学者们对民初经济和城镇经济开始了新的探索。
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发展不平衡。其中,中美关系史的研究,是最热门的学科。不仅成立了许多研究机构,成果亦大量涌现。中日关系史,一向是史学界研究得比较好的领域,八十年代以后又获得长足进展,对许多问题都进行过细致研究。中苏关系史的研究,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亦逐步展开,但进展缓慢,成果不多。对中英、中法、中韩、中德、中意关系史的研究,学者们都有所关注,然而成就尚不明显。
多年来,海峡两岸学者对抗日战争的研究,不够全面、广泛,有一定的片面性。1985年以后,大陆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国共两党关系等,发表了较多的文章,评述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除上述内容外,学者们亦开始注意中国国民党史、国民政府史的研究。对民国时期的文化思想、社会变革、国民党基础政权、农村社会结构、海外华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等,都发表了一些著作和文章,反映民国史研究的内容应是相当丰富的。
总之,民国史研究虽然道路曲折,可是成就不小。为把民国史研究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开拓思路、克服僵化的观念意识、拓宽视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要有鄈ㄣ新峧吿醋擰遒创新,特别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和各国学者的学术来往和交流,以促使民国史研究更加兴旺发达
《民国研究》的出版,将为民国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园地。它希望发表一些对大量史料进行过深入研究、有学术见地的文章,并将及时传递国内外民国史研究信息,促进学术交流。我们期待着广大民国史研究者的关心和支持!
刊载于《民国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